李燕藍,鄭華勇
(1.浙江省麗水市外國語實驗學校,浙江 麗水;2.浙江省麗水市中學,浙江 麗水)
絕大多數老師不太愿意搞活動,覺得不管是策劃還是組織實施,都很麻煩,而且還要承擔活動過程中學生安全的問題。特別是高中老師,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工作壓力下,往往會對這些“形式化”的活動敬而遠之。
所以,除了學校每年一度的運動會或者其他例行的活動外,學生唯一的活動就是“啃書本、鉆題海”。久而久之,班集體顯得毫無活力,死氣沉沉。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沒有豐富的集體活動的集體,必然是一個缺乏活力的集體,嚴重妨礙班級的健康發展。高中生學習生活壓力繁重,身心又處于發育期,沒有足夠的自我抑制和調節能力。所以,必須要通過一些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團體活動進行有效調節。盡管高中教師工作壓力大,但切不可因噎廢食,放棄集體活動。適當的集體活動不僅不會增添麻煩,對學生、對教師的內心,都是一次有效釋放,是很可取的做法。
在班級管理中,我經常組織一些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我發現,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得到了增強,樂觀向上的情緒被放大,同學之間的情誼綻放,班級的凝聚力凸顯。搞一次活動,可以讓學生輕松好幾天。非但沒有對學習產生負面的作用,反而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集體活動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麻煩,從選取的活動內容上看,可取的很多。比如爬山,可以激發學生的生活情趣,一邊攀登一邊觀景,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再比如放風箏,適合高一的學生。班主任事先購買材料,可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由他們自己動手制作風箏,并擇日進行比賽,看誰的風箏創意好,飛得又高又穩。這一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用到實際,也增強了相互之間的協助精神。再比如,辯論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硬筆書法比賽等各種班內的競賽,既不脫離所學知識,又可以活學活用,何樂而不為呢?
從組織的過程來看,班主任無須大包大攬,要做的只是提議、觀察和監督把關,這正是鍛煉班委會的一次機會,可放手由班委會進行實際操作。這樣,老師不累,班委會的組織協調能力又得到鍛煉,其他同學也因此團結在了以班主任為圓心、班委會為半徑的圓圈內,整個集體成了統一的有機體,增強了凝聚力。
另外,集體活動不能沒有,卻也不能太過頻繁,比較恰當的周期是一個月或半個月組織一次,讓學生們有盼頭、有動力。一個學期四個月,滿打滿算,能組織四次,絕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更不會影響教學秩序,有什么可怕呢?
班級集體活動,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積聚的壓力得到釋放和轉移,班集體的凝聚力自然也得到了增強,師生關系變得融洽,這一切,對班級管理是有利而無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