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廣州市廣大附屬實驗學校,廣東 廣州)
文科的學生存在理科基礎薄弱,對于物理的學習存在客觀障礙,從而導致文科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不大,存在“畏難”心理;又因為高考不考使得學生對物理不夠重視,只是為了應付學業水平測試,而呆板機械地學習,從而陷入了“基礎差—學不會—不用學”的死循環中。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物理的重視,讓學生樹立學好物理對自己終生受益的理念,改變其對物理學習的態度,是現今高中文科物理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思考。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本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文化,它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物理學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也已經廣泛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對于文科學生而言,物理學的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學好物理學對于文科學生認識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了理性認識的方法。
文科生多數有理性思維差,形象思維強,邏輯性差,表達能力強的特點,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畏難”心理與不良的學習習慣。正是因為文科生存在這樣的理科學習特點。因此作為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平等真誠地相處,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不歧視,不訓斥。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反饋,及時給予引導,矯正他們的厭學心理,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針對以上特點,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理科文教”,把物理學的人文特色滲透到課堂中,去繁去枯燥,從日常生活、時下熱點入手,矯正“畏難”心理,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究、求知、創新的欲望,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從而使課堂充滿勃勃生機。物理中的實驗教學是執行這一核心思想的良好載體。文科班的物理實驗教學不應該被忽視,反之應該更加重視,這是啟發他們學習物理興趣的“催化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積極備課,不能因為是基礎差、要求低的學生,就草草了事。反過來,對于這些被冠上基礎差的學生,更應該積極備課,簡化課堂的難度而延伸課堂的廣度。在課堂上應積極創設物理情境、時空情境,等等。教師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留意細節,勤于思考和總結,生活將會是我們用之不竭的寶藏。除了創設情境,教師還可以巧設懸念,問而不答,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解疑心。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文科的學生也存在著強烈的探索與發現的欲望,我們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更應該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滿足學生成為發現者的愿望。文科生總覺得自己理科不行,羞于表達,甚至壓抑自己的想法,只會一味地順從老師的思路,不敢質疑老師,不會獨立思考。多數存在思路狹隘、僵化的問題,不是“真實的自己”。因此教師首先應營造一個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培養他們“課堂主人翁”的意識。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并有意識地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比如讓學生多發言討論,多上臺表演;積極關心學生的課后反饋,鼓勵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及時與老師、同學溝通解決,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科學素養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和修養,因此在對于文科學生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在教學下功夫之外,更應該注重對學習能力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改變以往的不良學習習慣,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科學的學習方法,將科學素養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堅實的物理基礎,發展創新思維,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可持續發展。
文科學生的課后評價應該重“情感”,輕“知識”;應多“鼓勵”,少“批評”,積極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產生激勵效應,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學習活動中。特別對于基礎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鼓勵的積極意義遠遠大于批評。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去體驗學生失敗后的心理感受,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再給予機會讓他爭取成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學有目標,學有方向,逐步提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蔽目莆锢淼慕虒W一定要從文科生的實際特點出發,從物理學科特點出發,從一般的教育規律出發,只有這樣才能教好文科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