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東
(江蘇省蘇州市陽山實驗初級中學校,江蘇 蘇州)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根據(jù)考試大綱把生物考點灌輸給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學生缺少自我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這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還會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依賴的學習習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這不僅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發(fā)現(xiàn)學生合作意識不高,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相互學習、優(yōu)勢互補,還會使他們囿于自己的小天地,只能坐井觀天、閉門造車。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學習觀以及集體主義精神。
在新課程標準以及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樂于采用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滿生命氣息的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生物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與決定權讓位于學生,從而使教師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主宰者”的角色轉(zhuǎn)為“引導者”的角色,使學生由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轉(zhuǎn)為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學校對高效課堂的構建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然而,有的教師不能及時地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也不能積極地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這不僅會阻礙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師教學效率的雙提升,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這時,如果教師能夠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立足點,以教學目標為參考點,積極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開展生物教學,這會為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插上飛翔的翅膀。
梅花得以“撲鼻香”的前提是經(jīng)得一翻徹骨寒,楓葉得以“紅于二月花”的前提是讓生命的火焰在秋季燃燒,九層之臺得以高聳的前提是第一層壘土奠定了堅實的地基。同樣的,雖然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提升,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然而,有些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意識到自主與合作相輔相成的關系,反而認為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是相悖的。在這種片面觀點的影響下,教師往往過于強調(diào)學生之間的合作,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顧此失彼的情況不僅不會使合作學習發(fā)揮其應有的優(yōu)勢,還會產(chǎn)生種種弊端。教師過于強調(diào)此時的合作,也就意味著學生彼時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化而言,一方面是分組的形式化:有的合作學習只是把學生簡單機械地拼湊在一起,并美其名曰“合作學習”,這種所謂的合作學習,只有合作的外殼,沒有合作的內(nèi)核,顯現(xiàn)也不會有什么成效。另一方面是分工的形式化:合作學習固然可以提高小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但是由于小組內(nèi)部分工不明確,只能使一部分學生參與到討論之中,另一部分就會脫離這個“合作圈”。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是整個小組成員的“大合唱”,倒不如說是某一個人的“獨奏曲”或是某兩個人的“雙簧戲”。
俗話說:“風不吹,花不開?!睆哪撤N意義來說,合作探究的問題是使“合作”之花得以綻放美麗姿容的那一縷縷春風。然而,有些教師在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時,多了一份隨心所欲,少了一份精雕細琢。如此一來,雖然優(yōu)秀生被插上了飛翔的羽翼,但是學困生反被戴上了“思維”的枷鎖,這勢必導致全班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出現(xiàn)兩極分化。
有些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討論情況以及合作學習情況袖手旁觀,甚至視而不見。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1)視合作學習為形式,讓學生湊湊熱鬧,擺擺樣子,之后就草草收場;(2)有些教師認為把放羊式教學理念與合作學習相捆綁,這就相當于把課堂的主動權予以了學生。
自主和合作的關系是一體的,是互動的,是相伴而生的,是不容割裂的。一枝固然可以獨秀,但是萬紫千紅才是最繽紛的色彩。因此,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時,應先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小組內(nèi)合作探究的任務,而后引導小組內(nèi)的各個成員相互討論、共同探究。
比如,在講授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五節(jié)“植物的開花和結果”這一節(jié)內(nèi)容之前,我就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提前預習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首先,我讓學生自主預習以下任務:(1)一朵花都有哪六大基本結構;(2)一個甜美的果實都有哪兩大基本結構;(3)果實的形成過程簡單在哪里?果實的形成過程復雜在哪里?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討論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點燃學生自主思考的火花,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觀以及集體主義意識。
通常而言,分組是合作學習最基本的呈現(xiàn)形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吹酵纼扇撕献鞯男问?,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種類型,同桌兩人都是“主角”。此外,有的是按“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進行分組。這種分組不僅有利于擴大合作交流的空間,也可以使不同特點、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
例如,在講授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教學中第六章第三節(jié)“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時,我就使小組合作學習與初中生物教學相結合。在分組的過程中,我主動地遵循分組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表現(xiàn)以及性格特點等對全班學生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組。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大約是4~5人,各個小組中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比例大約是1∶2∶1。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生物學困生在優(yōu)等生的帶領下得以進步,還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生物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應注重精心地設計合作探究的任務,因為合作探究任務的適合與否直接關乎合作學習效果的高低。如果教師布置的合作探究任務過于簡單,那么不僅不適合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也不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探究任務過于偏怪難,那么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還會使他們對生物的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在設計小組合作探究的任務時應做到精雕細琢,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來設計有效的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例如,在講授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教學中第六章第四節(jié)“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師可以設計合作探究的任務:請各個小組從進行場所、對光需求、物質(zhì)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來對比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再比如,在教授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教學中第二十二章第二節(jié)“人的性狀和遺傳”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探究任務:(1)孩子和爸爸媽媽有相似之處的原因是什么?(2)爸爸媽媽遺傳給孩子的物質(zhì)是哪些?等等,如此一來,可以使學生專心地投入到小組成員相互討論之中。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可以輕而易舉地使每一位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以最佳狀態(tài)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任務,還要引導各個小組的小組長對本組的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比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的探究實驗中,我就積極地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并對各個小組的分工給予了指導。各個小組組長的主要任務是在整個小組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起到引導與督促的作用;操作員則負責用顯微鏡觀察葉片橫切面臨時切片以及永久橫切片;記錄員則負責把表皮、葉肉、葉脈等部位的特點記錄下來;匯報員則負責撰寫實驗報告以及把本組的成果和全班同學分享。只有分工明確,才有利于各個成員各盡其職,也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地開展。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倡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討論、交流、合作、思考的主動權給予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屏蔽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不能對學生的表現(xiàn)情況“置之不理”,也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要在溝通技巧、知識技能及語言表述等方面予以學生相應的指導。比如,在教授“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時,我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對各個小組的成員進行了恰當?shù)亍⒓皶r地引導與指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還能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來開展教學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構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