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麗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小越中學,浙江 紹興)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不僅是學科內容較之前的義務階段難度更大,而且還面臨著高考的重大壓力。其中,高中語文更是學科中的基礎學科,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如何積極有效地對高中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是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教學在改革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改革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相應的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再進行記憶、課下復習。教師通過考試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用標準答案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忽略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即重結果輕過程。再者,由于應試考試的壓力,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對于成績過于看重,導致新課改的很多新理念不能有效落實,高考成績反而成為了衡量學生學習好壞、教師教學能力高低以及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而新課改中沒有涉及學生成績的一切,都被忽略。
通過十幾年的新課程改革,許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新課程改革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優勢作用,并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自身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模式等。但卻忽視了教師該有的主導性,在這方面過于表面化,認為新課改就是要教師放棄自己的主導性,充分釋放學生的主體性,沒有看到新課改的實質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自主探究精神,沒有意識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是主導以及引導。由于學生正處在學習系統知識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必要的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完全忽略了教師的作用,那學生完全沒有必要再在學校學習了,在家也可以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規定增加必修之外的選修課程,選修課的設置為的是提高和開拓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目前的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出現了把選修課當作必修課對待的情況,不少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將本該學生選擇學習的教學內容改為必修課程,不僅耽誤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精力,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興趣愛好。選修課程之所以稱之為選修,就在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選擇性學習,學校的這種將選修變為必修的做法,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不同于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下,注重教師的講授知識過程,學生只是接受知識,對于所學知識沒有自己的自主探究過程,對于教師講授的知識,是完全接受的狀態,沒有帶著問題學習的過程。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則更看重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教師不再一味地給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也不再一味地進行接受式死記硬背式學習。在語文課堂上,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學習,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再進行答疑解惑,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轉而向啟發學生利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轉變。
與傳統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模式,是基于多媒體進行的教學。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將圖片、聲音、動畫等素材集于一身,將課本中片面的知識以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有利于學生將晦澀的知識通過感性的畫面進行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中,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蘇教版必修二第四專題《林黛玉進賈府》中,如果僅僅通過教師的說與寫,很難給學生講清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以及林黛玉進賈府時,課文對當時環境的描寫,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對影視劇《紅樓夢》進行片段的截取以及主題曲的播放,讓學生迅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去。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改革,不同于過去傳統的教學目標只關注讓學生明白“是什么”,新課改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既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傳統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注重的是學生是否掌握知識,而對于其中知識間的聯系以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忽視的,因此,圍繞著這樣的教學目標所進行的教學設計也是單一的,缺乏互動性的。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要想與時代同步,就要不斷地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轉換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并善于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