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陽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一中學,內蒙 包頭)
傳統高中化學課程以物質結構為基礎,通過物質結構來完成整個化學課程框架的構建。但這種化學課程教學框架、教學內容的制訂,忽視不同化學內容之間的連續性,也忽視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情況與學習認知。因此通過化學新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夠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與化學課程的學習質量。
化學基本觀念并不是各種化學知識的綜合,而是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思考過程,是對化學知識系統性理解的思維模式。高中學生在化學課程的學習前,已經對化學中的元素、能量、物質、化學反應等,有了基本的觀念與認識。因此高中教師在化學新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要從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物質能量守恒等方面,進行化學基本觀念的講授與解答。例如:在化學物質微粒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引入“物質結構基礎”這一化學模塊,其中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律、核外電子排布、共價鍵、化學鍵、離子鍵等內容。這些化學元素與內容的組織,能幫助學生認識最基本的化學元素,以及各種化學微粒物質結構、微粒物質之間的關聯性等。在高中《化學》2必修課程的“物質結構基礎”“物質結構與性質”等模塊,有對化學元素、核素及其化學性質的介紹。因此在化學新課程的內容選擇與組織中,著重對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培養。學生只有在化學學習中建立牢固的化學認知與觀念,才能形成某種化學探究、化學概念掌握的方式,才能完成大量化學知識的學習與融合。
當前化學學科已經被應用于能源、材料、衛生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有著廣泛的聯系。所以高中新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學習,要與社會中的化學科學、化學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從而發揮化學學科真正的實用價值。通過使學生認識到化學科學的價值,能夠幫助其理解化學科學、社會生產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提高學生化學知識學習的實踐意義。例如:高中《化學》2必修中的“化學與可持續發展”模塊,主要探討了化學與社會生活、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中介紹了很多有機化合物,并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著手,使學生對化學課程、化學社會實踐等內容有深刻的了解與認知。因此將化學知識與社會實踐進行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全新、全面的化學學習方式,使化學課程教學擺脫“解釋性”的理論教學,增強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參與感,也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化學新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化學知識、化學實踐與實驗等,是根據化學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構建起的化學知識體系。因此高中化學新課程體系包含必修化學、選修化學兩部分,必修化學、選修化學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系性,但每個化學知識點又相對獨立,而且各部分課程內容有著明顯的層次性。因此高中化學新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具有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發展變化。
例如:在“化學與生活”“有機化學基礎”“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模塊,都存在有機化合物的教學內容。其中“有機化學基礎”“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等屬于必修化學內容,“化學與生活”屬于選修化學內容。但在有機化合物知識體系的搭建中,可以將多個模塊的有機化合物內容進行總結,從而形成具有關聯性的知識體系框架。“有機化學基礎”向學生講解了糖類、氨基酸、蛋白質,使學生對以上化學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有基本的了解與認知。“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中則對糖類、氨基酸、蛋白質等,進行了深入的組織與性質分析,并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展開探討。而“化學與生活”對糖類、氨基酸、蛋白質等的化學用途,進行了概括與總結。因此高中化學新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主要通過課程模塊中具有聯系化學內容的組織,來完成元素、核素、元素周期律、核外電子排布、共價鍵、化學鍵、離子鍵、有機化合物等化學知識的整合,以及相應化學體系的構建。
化學新課程改革是對原有化學知識體系的突破,從而使化學知識學習呈現出新的目標與特征。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的選擇,需要從學生的化學基本觀念方面著手,只有學生對化學知識形成了整體性的認知,才能完成化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化學新課程內容知識體系的構建,要通過組織不同課程模塊中具有聯系的化學內容,實現不同化學內容的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