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嫻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河北 唐山)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每天接觸性格不同的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學習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心理脆弱,甚至出現厭學情緒。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是認清問題出在哪里。每個班級都會有單科或整體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通常情況下我們的老師往往會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這些學生“補”短板,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容易忽視學生主觀情緒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天才個性教育與潛意識的高效干預》這本書則為我們解決學生學習成績不佳的問題選擇了一個新角度,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這本書直指當前一些普遍存在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問題,對老師和家長都有很重要的現實指導和借鑒意義。此書的主要內容是:指出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錯誤及其給青少年教育個性形成產生的危害,研發了從潛意識心理學角度徹底解決學習障礙、抑郁癥、神經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與問題的高效心理干預技術——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書中將學習障礙看成是一種以潛意識心理活動為主要過程的心理障礙現象,認為心理障礙潛意識的根本機制是一種條件情緒反射。
在最初接觸這本書時,我滿心好奇,也略帶質疑:許多久治不愈的心理障礙、學習障礙可以一學就會,一治就好?心理專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應用此方法就能迎刃而解?真的如此有效和高效?自己在平時接觸過很多人本主義思想,也潛移默化受到影響,那么對人本主義教育的批判是否過激?隨著閱讀的深入,通過書中一個個頗有共鳴的案例,我逐漸理解這種思想理論和技術。運用潛意識的根本機制條件情緒反射可以解釋很多教育教學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狀況。
下面具體談談閱讀此書后的幾點啟示:
近些年,由于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心理問題的比例有所增加,甚至發生一些案例,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一些觀點:“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你自己快樂就行。”“考上什么大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快樂。”“學習不學習是你自己的事,要出自你的本心,不要做別人意志的奴隸。”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中類似觀點的文章比比皆是。自己和身邊的人或多或少也會受到這種思想觀點的影響,這里面也包括部分家長和學生。讀了這本書以后,我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這種思想觀點,不再盲從。當今我國在人本主義教育改革運動中形成自我中心性格的青少年暴露出來一些問題:他們形成一心要追求、享受快樂和回避認真學習、努力做事的痛苦性格;學生受不了挫折、受不了苦的個性遲早要帶來許多成長上的麻煩。由于早期沒有懲罰教育和過度欣賞教育等原因,導致了這些孩子們對父母、老師和社會沒有敬畏感和焦慮感,因此當父母老師想約束他們的不正確行為,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觀點,指導他們正確行為時,教師正常的教育管理活動往往難以進行,甚至會立即遭到激烈的“宣泄”或反抗。
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有一部分是因為基礎差,而另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情緒和心理因素。例如,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一位或一類老師,該學生就會在課堂上自動地產生過敏性的痛苦情緒。學生會自動地在大腦中搜尋老師言行中不正確的層面、部分、意義等,采取措施反抗。當他一搜尋老師不正確的語言、行為活動時,就會自動產生一種興奮,使大腦飛速運轉,從老師的任何言行中檢索出錯誤點(發音、措辭、態度、行為、觀點等方面)或消極意義。因此,當學生在某些學科成績不理想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從情緒和心理方面對癥下藥。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努力減輕和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做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師,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師生之間存在誤會,應盡快努力消除,解開學生的心結。針對學科方面的學習障礙,我們可以根據元認知條件情緒反射原理來建立一種新的、良好的條件情緒反射,使學生將學科的學習、課堂與一種愉快、積極的情緒建立起反射聯系。
書中提到:“孩子一旦沒有了對學校、對老師、對父母的信任、熱愛和崇拜,會使他們今后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變得越發難以順利進行,進而導致他們未來的成長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難以把握。”所以教育的一致性很重要。
我想,作為班主任老師,也要堅持注重教育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應包括:第一,教育者自身的一致性。班主任不能情緒性地立規矩和處理問題,要講原則,不能自己情緒好時對學生的錯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情緒不好就將學生臭罵一頓。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難以接受,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要明確班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處理學生問題。第二,班主任應該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認識到:老師是促進學生進步,關愛學生成長,幫助他們實現自己夢想的那個人,而不是他們敵視的對象。這樣的教育才會有效果。第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影響。學校教育的效果也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教師觀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也很難看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班主任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與家長溝通,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讓家長從心理上真心接受班主任的建議,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形成合力,對孩子的教育才會有針對性和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