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菲
(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高一〈1〉班,上海)
一期改革的核心是注重“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項改革距今已經有30年了。然而在基本技能——安全教育方面卻未得到改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中小學開設安全教育類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技能,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安全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提高安全意識,通過教育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識,學會在社會活動中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防范各種對自己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的言論和行為,學會解決在學習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面對突發(fā)事件做到臨危不亂,逐一化解,及時脫離危險,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成長。本研究采用比較調查和文獻調查的方法,結合結構主義教育理論,探索安全教育課程改革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
學校一般每學期都會有安全教育課,一方面,學生認為,這門課一般不考試,上課也就抱著玩玩的心理,按照老師的要求隨便做做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家長對學校開設的安全教育課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多數家長不了解、不知道學校開設了安全教育課,更別說系統(tǒng)主動地和孩子共同談論安全知識、安全技能。事實上,課程改革已經開始??蓪W生的理念未發(fā)生改變。在上海的小學,消防安全逃生以及消防安全知識課程已經開展。然而在各個學校里,許多學生因為課程的壓力,在相關課程開展時漫不經心,做著其他課的作業(yè)。在消防演習時,嬉戲打鬧間,一場演習也就落幕了。由于家長不重視和學生無興趣,導致老師所講授的安全知識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生被騙、交通事故等安全意外仍有發(fā)生。
目前中小學在開設安全教育課時,使用的教材除了教育部統(tǒng)一要求的一本教材外,無任何的參考資料或影像資源。大部分的授課教師也只能是根據教材照本宣科,所講內容過于理論化、教條化,實踐性不強,導致教學有形式上的付出,無實質上的效果,難以達到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的效果。另外,學校安全教育課程教師大多不是專業(yè)身,學校安全教育課程專業(yè)老師匱乏。教師專業(yè)知識缺乏,教學經驗不足也是當前安全教育課程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學校對安全教育課程設置的學時較少,有些學校兩周一次課,也有些學校一學期上2~3次課,由于該課程對學生沒有考核要求,因此安全教育課的課時量也比其他課程少很多,有些學校雖然安排了每周2個課時的時間,但也會被其他課程所占用。
在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上海外灘發(fā)生了一起重大的踩踏事故。在場的眾多人里,只有3名護士以及七八名外籍游客懂得急救知識,從而使得眾多人員傷亡。在今年的夏季,鄭州一棟7層居民樓一樓樓梯間,就因電表箱起火,引發(fā)一起火災事故,致15死2傷。死傷多為被煙熏致死,這是缺乏安全意識的體現(xiàn)。所以學校安全教育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學結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早期學習有利于意識的早期構建,對人的安全意識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若可以在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學習,那么可以使它根深蒂固地儲存在腦海中,可以終生受益。急救與消防安全知識,關乎生命,刻不容緩。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具備基礎急救知識,而在西雅圖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急救員。至于歐洲,以德國為例,法律要求每個成年人必須當七年義務兵或七年義務急救工作;而且在考取駕照前需接受8學時急救知識技能課程培訓。瑞士則是要求每個公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識培訓,而我國的普及率卻僅為百分之二。
中小學安全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從小樹立安全意識,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教學的內容要以學生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為主,以學生感興趣和有必要掌握的安全知識為重點開展教學。學生是教育的核心。學習的好奇心、勝任感、互助欲是學習的三種基本內在動機。如果內容不夠完善,不夠吸引,就無法使學生主動產生興趣,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也無法使學生的安全意識加強。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適當增加課時量,提升教學質量。
據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一所小學有此類考評機制,由于沒有考評機制,因此安全教育課程沒有得到學生、家長的重視。教學原理最重要的原則是反饋化原則,沒有反饋就沒有教學。沒有考評機制,對于現(xiàn)在較功利化的社會,無法得到家長的重視,那么現(xiàn)狀就很難得到改善。增加硬性考評測試制度,使它成為升學的依據,成為無可避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安全教育的普及率以及安全意識就會提高,那些慘絕人寰的案件,也會逐漸減少。建議學生在中小學畢業(yè)后,設置畢業(yè)考核,若無法通過,就無法得到中小學畢業(yè)證書,以此保證全部學生能掌握急救措施以及樹立安全意識。
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建議學校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請相關領域專家到學校授課,培養(yǎng)專業(yè)教師等,不斷加大對專業(yè)教師的培訓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