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祖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黃嶠中學,甘肅 白銀)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學在現代初中課堂中逐漸成為學生思想發展的主要引導內容,以現代社會發展形式為基礎,中學生的教學內容開始逐漸與國家的發展接軌,教師在進行教學水平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之后,還需要對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進行培養,將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實現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學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程在中學的教學中,屬于同國家政策發展相聯系的重要教學科目,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時,需要時時關注國家政策的整體發展動向,對學生教學的內容規劃要及時進行調整,保證教學內容能夠和國家的發展形勢、社會的整體走向相吻合,落實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內涵,從而推動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的整體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中學生來講,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重要載體,在通過核心價值觀的認知之后,學生能夠對社會的發展和學習的方向進行引導性的規劃,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促進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將學生在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化,保證了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合理合法地進行相關活動,讓學生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養成且進一步優化其綜合能力。
現階段的初中學生在信息化時代的引領下,對于信息的獲取能夠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所以在這樣多元化信息交叉的時代下,學生對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內容會產生錯誤的認知,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解決這些問題,為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規范學生的言行。同時讓學生在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不斷地開發自身的潛能,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進行學習和生活。
現階段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良好品質的養成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大范圍只重視文化知識的教學,導致了學生對社會整體發展的認知不完善,對優秀品質和道德的內涵學習不重視。所以,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自身的教學思想轉變,重視課堂理論教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的部分,保證教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接軌。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傳統式的教學模式一直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上,多數教師選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枯燥的學習內容會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在進行社會生活方面的教學時,如果采用一板一眼的傳統教學方式,學生不僅不能深刻地理解,還會對教學內容產生錯誤的認知,從而影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以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幫助我國整體建設從價值目標方面進行轉變,從而實現我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構建。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這一內容明確地講解,同時還要將其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讓學生對這一概念中的內容深化理解。同時,為了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以班級為單位,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評選,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對身邊的一些優良行為進行品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深刻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涵。此外,學校也要將自身的校風建立,根據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形勢,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融入校風的建設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而在實際的行為中體現出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中建立優良的品行品格。
同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轉變,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素質的建立,讓學生在認識到法治內容的同時,正視自身的品行,不斷地進行優化以及自我改善,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將社會實踐與學習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內涵,幫助學生完善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認識,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逐漸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對于我國的法治建設以及道德建設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能夠有效地引領多方面的正確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指導能夠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習慣養成以及社會認知。所以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講解中,深化學生對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認知程度,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