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萍
(晉源區教育局,山西 太原)
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施對中學生未來的全方位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這項工作的實施意在有目標、有策略地對中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水平以及心理素質等進行干預,發揮正面積極的引領作用,最終培養并發展中學生的優良品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以育人為基本原則,探討高效率、高水平的新型化德育教導方式。
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施開展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現為部分學校在進行德育教導工作的同時,未根據中學生所具有的年齡心理特征以及相應心理素質所能接受的教育水平等因素予以綜合性考慮,導致中學德育工作整體計劃不能真正意義上落實于實際教學工作中,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中學生部分群體的德育教導水平。德育工作組織的不健全也是德育工作開展時的首要制約因素,不能實現德育教導工作與實際生活步伐的有效結合,中學生在面對現實生活中德育相關的實際問題時,導致中學生的德育素質得不到有效調整。
部分中學生在面對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時,看待問題缺乏全面性,不能實現點與面的有效結合,分析事物帶有片面性。對于這一現象,中學教育工作因缺乏層次性進而導致部分學生對德育素質的掌握不夠深,中學生生活歷練不足,其理解能力以及感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德育工作需要重新定位于整體形勢下,在學生個體與學校整體的工作中確立統一思想,達成共識。中學德育教導在工作經驗方面也受到一定阻滯,并且伴隨個性品質的發展,對傳統知識文化、品德素質的學習不夠全面系統,在學生工作中也不能發揮正確的引領作用。
受到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中學德育工作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品德素質的教導工作,而忽略中學生德育的培養是受到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部分學校對于中學德育工作的開展缺乏合力,僅僅把其作為一項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工作交給學生管理部門處理,而學生管理部門則把這項任務交給與學生學校日常接觸最多的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課程授課老師處理,缺乏共同重視。最終在這一流程中,中學德育工作實際的職責落實則不明確,并且不能實現齊抓共管。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德育工作的內容也隨之更新,若依舊按照傳統的教育觀念,則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只有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實現學校德育工作與思想內涵雙方面的統一認識。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并且這一項目的有效性也不能在短期內凸顯出來,工作的好壞難以體現,效果也并非立竿見影,故而建立科學評價機制至關重要。在新教育理念下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中學德育素質教導需進一步深入。
增強育人效應作為該項工作的重點應不局限于學生本身,更應強調的是學生所處的環境。部分家長始終不重視德育工作,只認為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在學校取得優秀成績是重中之重,德育是可以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加以干預,好與壞的程度相差一點也無大礙。因此,德育工作雖然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但仍有待增強。擴大主渠道陣地需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多層次共同努力,從而更好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培養。
中學德育教導工作長期以來相對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崗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德育工作隊伍的穩定性較弱,部分隊伍成員的個體素質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德育工作管理人員只是兼職教導學生思想品德,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其他瑣碎事務上。并且部分新進教師對于傳統師德教風的領悟不夠透徹,加之經驗不足,很難在實際問題中給出正確合適的引導,因此,提高認知,多方面促進,高理論學習德育知識是學校工作的核心任務。
總之,中學生的德育教導工作以開設思想品德課程為主,使得德育漸漸成為一項遠離實際生活而僅僅停留于課本文字層面的內容,課程化、格式化的德育灌輸,中學生缺乏實際生活中對德育意義的真實體驗。因此,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要切實深入地做到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更新,增強育人效應,并建設師德教風,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家校結合、生活滲透等多元化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實際意義上加強德育觀念的有效途徑,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