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概念的提出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但其極速的發展與其“去中心化”的多元化、個性化信息傳播,極大地沖擊著傳統媒體的話語霸權與媒體公信力,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對保持人民警察思想純潔與統一,帶來的新的挑戰與困難。
關鍵詞:新媒體;人民警察;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D63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050-03
作者簡介:王元釗(1968-),男,重慶人,碩士,四川警察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新媒體及其本質
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和正在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基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也同樣深刻地影響與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態。然而我們對必須生存于必然發展之中的“新媒體”,卻缺乏理性與全面的認識。
由于這種對新媒體的“新”存在較大的爭議性,因此,對于新媒體的本質的界定,無論是傳媒研究者還是學術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國新媒體藝術家列維·曼諾維奇認為,新媒體將不再是任何一種特殊意義的媒體,而不過是一種與傳統媒體形式沒有關聯的一組數字信息,但這些信息可以根據需要以相應的媒體形式展示出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則認為,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清華大學熊澄字定義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展江認為:“新媒體是20世紀90年代后產生的,基于IT技術和互聯網的,具有互動特性的新的信息傳播形式。”中國傳媒大學廖祥忠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媒體為核心的新媒體”,即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認為:“傳統媒介是一對多的傳播,而新媒體是多對多的傳播。所有新媒介的性質均由此生發。”陳錦宣在分析這些對“新媒體”的界定基礎上,提出了他對“新媒體”的看法:“新媒體是一種突破固有的傳播方式借助新的傳播手段而充分實現個體自主選擇和傳播作息的媒介[1]”。
媒體一詞則來源于拉丁語“Medium”,音譯為媒介,指兩者之間傳播信息與獲取信息的載體、工具、渠道、介質或其它技術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儲存、呈現、處理、傳遞、反饋信息的實體。傳統媒體一般分為四大類,即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從出現的先后順序來看,報紙雜志是第一媒體、廣播為第二媒體、電視為第三媒體。可見,無論是“媒”還是“媒體”,其擔負的功能均是信息的獲取、承載、儲存、處理、傳遞、反饋等。所以,無論是“舊媒體”還是“新媒體”,它們都必然擔負著這一功能。
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數據技術的出來,也就出現了信息傳播、獲得、儲存、處理的新媒介,即出來了“新媒體”,傳統的四大媒體也就成了“舊媒體”。它們之間有著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也有著信息傳播的功能,并且從表現看來,“新媒體”似乎多表現為“舊媒體”與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而不斷地改造著“舊媒體”,使之具有“新”的特點。而從科學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層面來看,信息的傳承介體、方式等都會不斷增加與更新,因此以時間先后來認知,“新”與“舊”顯然也是變化的過程。廣播的今天也許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在淪為“第二媒體”。但是,他們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新媒體因為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數據技術為基礎支撐的媒體,它所具有的速度性、容量大、便宜性、直觀性、互動參與的自由性等信息獲得、儲存、處理、傳播上的優勢,是“舊媒體”無法比擬的。
但是,無論如何,“新媒體”首先還是被界定在“媒體”這一基本范疇以內的。也就是說,無論“新媒體”有著怎樣的“新”的特征表現,它始終是被劃定在“媒體”這一基本的范圍之中的,仍然是信息獲取與傳播的介質,具有媒體的基本屬性。只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相比較于傳統四大媒體的一些新特性,而這些新特性又恰恰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從而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生存方式,并且使得人們不得不生活于其中,或者樂于生活于其中,因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為了展開研究與應用推廣,為了使之與傳統媒體相區別,才提出并廣泛使用“新媒體”一詞,而并非它與“舊媒體”有什么完全本質意義上的不同。它只是運用了截止目前還在不斷創新與發展的新技術的媒體,就像傳統媒體中的廣播與電視,在當時也是運用了新的技術,一種今天稱為有線信息傳播的電信技術,當這種技術面對計算機與網絡、數字化發展時,它變成了“舊”技術,于是廣播與電視成了傳統媒體。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今天稱為“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與獲得的這些載體,也會因為某種更加“新”的技術的發展,而同樣變成“舊媒體”。
生產力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與“舊”的歷史演進,告訴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過分執著于新媒體與舊媒體的區別與聯系。而應該看到他們的共性和真正本質的屬性,所以,應該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新媒體”,即“新媒體”應該是指出現于四大傳統媒體之后,基于現代計算機與網絡、數字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信息獲取與傳播的載體或者介質。其外在表現為形式多樣化的信息載體集群:博客、電子商務、即時通訊、電子郵件、微信、QQ通訊、視頻電話等,以及許多與舊媒體在信息傳播與獲取上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征,但這些并不屬于“新媒體”的本質屬性,而只是其外顯的具體性。因為作為對事物本質的界定,應該是高度抽象的內在本質屬性的認知。
二、新媒體的特點
如前所說,新媒體之所以被稱之為“新”,其實也就是它相對于傳統媒體即“舊媒體”所表現出來的許多不同之處,而這些不同之處,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認識角度提出了許多特點:
(一)信息容量大與碎片化
新媒體一方面表現出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所表現出來的信息容量上的巨大優勢。同時,信息的傳播與獲取卻又常常表現為碎片化的特點。新媒體因而表現出信息儲存、傳播與獲取上的“大”與“小”的統一與并存。endprint
(二)信息的便捷性、直觀性及全面性
信息的便捷性是指信息制作與編輯的成本低、簡單易操作,信息的發布沒有太多的時空及其它條件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制作、編輯、發布與獲取。信息的直觀性是指信息不再只有文字和圖片,而融合了音頻、視頻等直觀性的信息,使得受眾能夠直觀地認知和理解信息的表達訴求,更易于引起受眾的共鳴。全面性表現在全時性、全域性、全渠道、全媒體性、全民參與等與傳統媒體不同的特點。全時性是指信息隨時都可以進行發布,沒有時間限制。全域性是指只需要有設備和傳輸信號,就可以發布信息,信息發布的空間限制越來越少。全渠道性是指信息發布渠道多樣化,不再固于傳統的四大媒體,只要有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隨時都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發布與傳播信息。全媒體性是指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不再僅限于文字和圖片,更有音像結合的音頻、視頻信息的發布與傳播。全民性則是指第一位公眾都可以參與其中,任何個人而不再限于媒體機構與單位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與傳播者。
(三)信息傳播與獲取的速度性、個體性及互動性
信息的速度性是指信息傳播的速度快和即時性,往往一些事件在發生的同時就迅速地傳播開來,并且受眾與傳播者、受眾與受眾之間可以即時參與互動。這是由于新媒體的便捷性和全面性,給信息發布與傳播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一件看似極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即時被人通過新媒體發布在公眾面前,而公眾的表達則會極速地擴散這種信息的傳播、發展,最后甚至引起更大的難以掌控的情況。信息的個體性是指信息是根據信息制作與傳播者的個體主觀認識而進行的,并且這種認識體現的是信息制作與傳播者實時的主觀意圖或看法,極具個性化色彩。互動性則是指信息制作與傳播過程中,一方面信息的制作與發布者和受眾都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則是在這種互動參與中對原始信息不斷進行著修改增刪等編輯,引導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擴散擴大甚至變異。
(四)信息發布與傳播主體的不確定性
這一特點表現為信息發布與傳播主體的“去中心化”、自由性。主體的不確定性,也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全民性”,即信息的制作與傳播的主體是不固定的,全體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任何人都可能是或者不是信息制作與傳播者。即所謂“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一特性為信息引導的針對性設置了相當的難度,是信息引導人員感到棘手和困難的問題。不確定性還表現在信息傳播不再是用比較固定的用詞模式和程序,不同的信息發布與編輯傳播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語言使用習慣實時進行制作與編輯傳播。主體的這種不確定性,在實際的信息傳播中的表現為“去中心化”的特征。即信息的傳播沒有固定的中心點。因而也表現為一種公眾的自由性傳播。
(五)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與多媒體化
新媒體的最大特征則是集中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等最新技術在新媒體中得到充分開發和應用。體現在新媒體是以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及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通過多種傳播手段所創造的全新的媒體形態。三、新媒體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間性愈發凸顯。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好工作,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由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變,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2]。新媒體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響,集中體現在新媒體中的負面信息對民警形成正確“三觀”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負面信息量大,對思想政治工作沖擊較大。新媒體中的信息傳播,各種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總是交織在一起。從一般規律上講,負面信息傳播面積是正面信息的四倍。并且負面信息的傳播速度也遠大于正面信息,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正面信息往往缺乏負面信息的關注度,因而形成負面信息對社會的影響較大。而新媒體的便捷性、速度性、個體性與互動性等特點,又客觀上造成負面信息極易形成且被迅速擴散,而且大多數突發事件發生時,往往是負面信息迅速形成和大面積傳播與擴散。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負面信息就完全無限制的任意擴散,在信息的傳播也會有相關人員出面澄清事實真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
二是新媒體的發展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碎片化等特點,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要對這些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進行及時的捕捉和甄別,對正面信息加以合理化引導、應用,使之形成對民警正確思想養成的良好媒體與輿論環境。對負面信息進行及時的處置,引導民警對負面信息的甄別與自覺抵制。對此,需要提升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水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體應對能力,尤其是對負面信息的鑒別能力。
三是新媒體的發展增加了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把控難度。新媒體環境下,信息主體具有的不確定性,傳播范圍與受眾也不確定,往往即使是事件不相關的人,也會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或受眾與信息傳播與擴散者。同時新媒體使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渠道與方式多樣化。與傳統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領相比,新媒體的發展極大地增加了信息防控的難度,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四是新媒體成為不良媒體人肆意炒作人民警察負面信息的工具,極大地增加了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在當下的涉警類信息中,總有不良媒體人肆意炒作負面信息,使得涉警負面信息頻繁發生,甚至已經把社會公眾對人民警察的誤解,炒作到了一個相當危險的境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社會公眾喪失了對人民警察的基本信任和對人民警察執法權的基本
敬畏。社會公眾的有理解、不支持、不公正對待警務工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警務工作者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導致日夜奔忙、負重前行的基層民警長期處于一種極其焦慮的工作與生活情緒當中,基層民警的心態已經開始出現失衡,基層民警的思想隨時可能產生波動,極大地增加了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
當然,新媒體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與挑戰,并不意味著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處于被動不利的局面。事物的利與弊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看似不利的事物,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就會呈現出有利的一面。“運用之道,存乎一心”,關鍵是看我們如何面對它和合理運用它。因此,新媒體并非洪水猛獸,相反,它對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著相當有利的一面。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樹立正確的觀念,正視新媒體帶來的變化,積極思考與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充分運用好新媒體,抓好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
[參考文獻]
[1]陳錦宣.“新媒體”的定義及其內涵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7).
[2]張耀燦,劉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涵義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