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綜藝節目更加多樣,對傳統晚會類綜節目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收視的現狀,說明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現狀,闡述了整個綜藝節目的發展瓶頸及趨勢。
關鍵詞: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綜藝節目;收視率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傳媒消費不斷發展。其中,電視業作為傳媒消費中占據份額最大的產業,有著多種的綜藝類電視節目。在電視綜藝節目中,由于其表現手法與元素較多,節目制作的機構與播出機構更受重視,同時也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所以有著較大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晚會類綜藝節目,因為其傳統性及內容性較強,所以社會影響更大。但是,就近些年的收視情況來看,我國晚會類綜藝節目,特別是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都有所下降,說明整個綜藝節目領域的發展形勢產生了變化。
一、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收視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的晚會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不斷下降,特別是我國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呈現出逐年下滑的發展趨勢。以我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收視率來說,在2003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8.6%;在2004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41.6%;在2005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6.7%;在2006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4.7%;在2007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4.1%;在2008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2.29%;在2009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3.82%;在2010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8.26%;在2011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1.04%;在2012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2.75%;在2013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1.17%;在2014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0.98%;在2015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29.60%;在2016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0.98%;在2017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為31.46%。結合上述的數據能夠看出,我國央視春晚的收視率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樣的趨勢并不僅僅從收視率的數據統計中能夠看出,在春晚播出的前幾個月以及央視春晚的籌備過程來看,也不難發現人們以及媒體對于春晚的關注度持續降低。
不僅如此,其他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也偏低,2018年央視元宵晚會的收視率為6.58%;2017年央視中秋晚會的收視率為4.31%;中國夢祖國頌2017年中央電視臺國慶特別節目的收視率為2.22%。這些都說明了我國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持續走低的狀態。
二、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現狀分析
(一)不同性別結構受眾的電視綜藝節目收視分析
有關研究顯示,當女性感受到心理壓力后,傾向于通過觀看綜藝節目以及競賽類節目來進行壓力的緩解,而男性感受到心理壓力后,更加傾向于通過觀看動作片來進行壓力的緩解。據我國2017年全國不同性別受眾進行電視娛樂節目的收視時長顯示,女性群體對電視綜藝類節目的日均收視時長高于男性。其中,女性觀眾的電視綜藝類節目日均收視時長為16.4分鐘,男性觀眾的電視綜藝類節目的日均收視時長為14.4分鐘[1]。
(二)不同年齡結構受眾的電視綜藝節目收視分析
在受眾行為的分析中,年齡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統計指標。近些年,老齡化已經成為了電視受眾的一項重要的發展趨勢。在我國,電視觀眾構成中中老年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時,老年人收看電視節目的時間也逐漸增長。在我國的電視觀眾中,老年觀眾的占比一直維持在10%以上,每日進行電視節目觀看的時間為5小時以上,遠高于3小時這一所有電視觀眾每日觀看電視節目的平均時長。其中,我國65歲及以上年齡段的觀眾每日收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日均時長為13.3分鐘;35-64歲年齡段的觀眾每日收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日均時長為17.6分鐘。可以看出,中老年觀眾也是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收視的重要力量。
三、整個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分析
(一)綜藝節目的發展瓶頸分析
1.原創性與同質性的雙重壓力
為了提升收視率,各大電視臺都積極推出了新型的電視綜藝節目,但跟風情況較為嚴重,各大電視臺推出的綜藝節目“換湯不換藥”,導致了電視節目中充斥著大量的同類型綜藝節目,這是綜藝播出同化的第一個階段[2]。各大電視臺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節目吸引觀眾就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電視臺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花大價錢從國外引進了綜藝節目的策劃,使得綜藝節目承擔的播放量壓力以及成本隨之增加。基于這樣的情況,各大電視臺逐漸進行了自綜藝節目的策劃與播放。但是,綜藝節目市場的制作人增多,使得某一題材受到廣泛關注后,類似的節目隨之出現。例如,當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出品的《中國好聲音》節目走紅后,《格萊美·中國之星夢之聲》《聲動亞洲》《中國新聲代》等音樂評論、選秀類節目紛紛出現。自制內容的同質化是同化的第二階段。
2.節目娛樂化的現象嚴重
我國的綜藝節目發展從曾經輝煌一時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到堅持“快樂至上”理念的《快樂大本營》;從傳播“知識就是財富”理念的《幸運52》到引領選秀風潮的《超級女聲》,再到大型相親類節目《非誠勿擾》。這樣的發展歷程突顯出了“娛樂”這一元素在綜藝節目中的地位。就目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來說,將“綜藝節目”換成“娛樂節目”也毫無違和。這樣的轉變不僅在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中有所體現,在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中的發展中更為明顯。格調不高、平庸媚俗成為了網絡自制綜藝目的硬傷。例如,騰訊視頻自制的《耳邊瘋》節目,雖然在形式以及內容策劃上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創新,但是依舊有很多觀眾反應該節目的內涵不夠。
(二)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分析
1.在創作上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現代媒體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節目、平臺、產品、廣告缺一不可,一檔好的綜藝節目需要較好的內容品質,利用具有更大影響力的平臺進行播出,并結合該綜藝節目的品牌契合度,吸引廣告商進行投資,最后進行衍生產品的開發。這意味著當一檔綜藝節目中的某一要素為零時,該綜藝節目的價值也為零。因此,現代媒體必須對這四個要素進行重點的控制。
在這四項要素中,節目內容是一項最為復雜的要素,也是最為重要的要素。只有綜藝節目的內容過硬,才能在與其他媒體的競爭與合作中保有更多的談判資本。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自制綜藝節目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但是,無論是電視綜藝節目還是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在制作中都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精良的制作團隊、優質的節目內容、良好的互動法則,這些才是綜藝節目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競爭力。
2.構建全產業鏈的生態共贏體系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使得網絡自制綜藝節目進入人們的視線,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相比于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我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依舊處于未成熟的探索階段。由于制作經驗以及內容研發能力的缺乏,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無法深入到完整的產業鏈中。因此,在現在以及未來,我國綜藝節目的制作要構建全產業鏈的生態共贏體系。首先,深化上游內容投資與制作。在進行優質項目的投資中,要從依托其他公司制作轉型到深度參與制作中,包括模式策劃以及商業拓展等,最終實現制作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建立起領先的內容發布平臺。這不僅是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相關制作網站需要進行的工作,也是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的電視臺所需要進行的。例如,在視頻網站的建設與發展中,騰訊就已經形成了視頻、門戶、新聞客戶端、微信、QQ等媒體全播放平臺;在電視臺綜藝視頻網站的建設中,湖南衛視就建立起了芒果TV、金鷹網等,對電視臺制作的綜藝節目以及電視劇進行播放。
3.網臺聯動的深化發展
互聯網視頻媒體的發展對于電視臺來說既是一種沖擊,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機遇。直播模式以及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的改變使得互聯網視頻媒體不再是單一地為電視臺提供節目傳媒以及銷售的平臺[3]。在未來,更加深入的網臺聯動模式將得到更好的發展,例如網臺聯合制作、網臺聯合播出、網臺深度聯動等。在現階段的網臺聯動中,較好的融合方式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視頻網站借助電視綜藝發展出衍生價值。例如,在《奔跑吧》第一季中,騰訊視頻就為這一綜藝節目構建了“平臺整合+內容拉伸”的新型架構,使用了娛樂側及視頻側雙聯動的方式,獲得了較高的評價。第二,視頻網站的反向輸出。我國監管部門逐漸推行了“臺網內容相同標準”的政策,使得精品化、規模化、IP化成為了視頻網站發展的重要戰略。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制作精良的網站自制綜藝節目逐漸走上電視屏幕,例如《侶行》《曉說》《十周嫁出去》等等。第三,聯合制作。例如,安徽衛視與騰訊視頻聯合制作了《易時間》,北京衛視與愛奇藝聯合制作了《歌手是誰》等。
另外,結合“網生代”拓展粉絲經濟也是綜藝節目未來發展趨勢之一。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視頻網站與電視臺在進行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制作中,要提升對粉絲經濟的重視程度,利用粉絲來進行商業變現。要抓住“網生代”的需求,提升節目的利潤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傳統晚會類綜藝節目收視率不斷走低的背景下,我國其他電視綜藝節目以及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未來,綜藝節目領域要在創作上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構建全產業鏈的生態共贏體系,深化發展網臺聯動,結合“網生代”拓展粉絲經濟,以提升綜藝節目內容的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欣欣.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收視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
[2]閆芮.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現狀及其發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7.
[3]王倩倩.我國視頻網站網絡綜藝節目現狀及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7.
作者單位:
上海東方娛樂傳媒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