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超
(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根據深圳市教育局首期“優秀校長培養工程”深圳階段跟崗學習安排,5月3日至31日我到深圳市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參加了為期29天的跟崗培訓,收獲很大。特別是在與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張健校長的學習中,深刻感受和領悟紅嶺中學的辦學思想、理念、方法等,使我獲益匪淺,體會深刻。
深圳市紅嶺中學創辦于1981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建設的第一所公辦學校,當時定名為“深圳市第三中學”,后來劃歸福田區屬更名為“紅嶺中學”。紅嶺中學的發展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從1981年至1992年創業階段;1992年至2000年成熟階段;2000年至2010年優質階段;2010年至今是卓越階段。經過30多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升,體制機制不斷改革創新,優質資源不斷對外輻射,背后是這所特區中學強烈的使命感。
紅嶺中學現有“一校四部”的格局,未來即將規劃加入的有安托山學校、文華實驗學校(深康校區)、大鵬紅嶺校區,屆時紅嶺將逐漸形成一校七部的集團化辦學規模,擁有8000余名在校生,170余個教學班,教職員工近千人,使之成為深圳基礎教育界當之無愧的“教育航母”。
隨著集團化辦學規模的不斷拓展,紅嶺的教育教學質量也一直在不斷攀升,學校推行“崇尚質量,追求卓越”,參照美國波多里奇“卓越績效準則”,并于2013年榮獲“市長質量獎提名獎”,成為深圳建市以來唯一獲此殊榮的的公辦學校。2014年時任深圳市長許勤批示:“紅嶺中學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做法,應在全市教育系統積極推廣并研究提煉,形成制度性成果。”從2015年開始,紅嶺中學積極探索體制改革新模式——集團化教育體制變革。先后成立了“紅嶺中學(教育集團)理事會”“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基金會”“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學術委員會”,同時由政府與萬科集團按照1:1比例共同注資1個億,2019年再注資一個億,成為深圳乃至全國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先行者。
近年來紅嶺中學(教育集團)秉承“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文化引領、傳承創新、融入世界、追求卓越”的辦學宗旨,樹立了創建偉大的學校,培養偉大的學生的遠景目標。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中高考成績逐年高位攀升,彰顯了優質的普惠教育。高分段重點大學錄取率達80.16%,學校已躋身優質名校行列。基本實現了“提供適合學生個性成長的理想教育,創建與特區地位相稱的國際化新學校”的辦學目標。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張健校長,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氣質儒雅,個子高大,身材魁梧,聲音洪亮,為人謙和,笑容可掬。他像恩師一樣博學,像慈父一樣和藹,與他交流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嚴謹、細致、務實。
張健校長2015年開始擔任紅嶺中學(教育集團)校長、黨委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廣東省名校長。曾任華強職校校長兼黨總支書記、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副局長。榮獲廣東省職業教育先進工作者、福田區就業創業先進工作者等稱號,是深圳市第四屆黨代表、福田區人大代表、深圳市兼職督學,曾兼任全國財經類職教協作會副會長、廣東省職教學會財經類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等。
張健校長任職華強職校期間,推動學校發展為國家級重點學校;任職福田區教育局副局長期間,致力于“學生成長有勁,教師發展有為,服務保障有力”的目標,為福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任職紅嶺中學以來,積極探索當代中國教育創新之路,推動成立紅嶺中學(教育集團),建立靈活、高效、民主的管理運行機制,使學校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學、更加民主、更富有文化內涵,紅嶺中學社會聲譽日隆。
作為一所好學校,首先要擁有一位好校長。因為一位好校長會把自己獨到的辦學思想、理念、思路,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根植于學校發展進程中,并樹立長遠的辦學目標,辦出自己的特色。通過一個月的學習,紅嶺中學(教育集團)的發展歷程和今天所取得的成績,讓我深深感悟到一位好校長對學校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今天的紅嶺中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思路、辦學目標、辦學特色,這無不與一個好校長有著直接的關系。張健校長提出:“率先在全國探索公辦學校體制改革,引入社會資金,構建多元開放的現代學校制度。”同時,還提出紅嶺中學(教育集團)由“卓越邁向偉大”的戰略規劃,使我對學校發展與管理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作為一所發展中的學校,必須要結合本校教育的實際情況,挖掘突出的教育教學優勢,規劃長遠的發展目標,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做深圳特區教育體制改革的領跑者。
張健校長領導下的集團班子團結、奮進、和諧、有為。四位校級領導每天7點前便已到校,并帶頭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巡查與指導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張健校長告誡我們:“不關心教學的校長,絕對不是一個好校長。校長要從繁忙的日常瑣事中走出來,擠時間走進課堂,關注教師的教學。”他還強調:“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要能沉下去,尤其是深入到一線,在你巡視的過程中就是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同時,也能夠發現很多老師身上的優點和閃光精神,其實這是對老師最大的鼓勵。”由此可見,校長必須要深入基層,尤其是要對課堂教學高度重視,這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
作為一所名校,如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如何消除教師職業倦怠,提升教育激情與活力?學校提出“構建成長共同體,讓教師發展有為”的口號。張健校長說:“學校對教師的服務責任,不僅要讓每個教師有責任感、使命感,更重要的要讓教師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紅嶺中學不斷完善制度和課程建設,教師角色的轉變至關重要。教師不僅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者,也是課程的建設者,更是教學的執行者、指導者,同時也是培訓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這個過程當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感受到從接受職業到享受職業的升華。
紅嶺中學利用各類教研活動、學科沙龍、名師工作室、學科競賽等形式,實現不同學科間的滲透,激發了不同年齡段教師的潛能和活力。年輕教師的潛能得到發掘,資深教師也煥發了新活力,在學校營造了非常好的研究氛圍。在與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吳磊主任的交流中,我們收獲了一句深受啟發的話,她說“每一個教師都是需求發展和上進的,關鍵是學校如何從思想上和專業化上去引領。”教師都希望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只不過不知怎么去做,作為一所學校要從思想和專業化上去引領、指導,要成就學生必須先成就教師,只有教師專業發展了,學生才能真正發展。
紅嶺中學的教師給我體會是具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形成了“敬業、務實、堅韌、創新”的紅嶺價值觀。所有的老師都是很早到校,天黑才回家,為了學校,為了學生,整天忙碌,他們毫無怨言,把教書育人當作一項事業去做。紅嶺中學校內非常人文、科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整潔的校園環境和嚴謹有序的秩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與紅嶺中學師生交流中會發現他們身上具有某種特質,或是某種基因,這應該就是紅嶺的精神吧!一所學校的文化精神,說大了其實就是價值觀。一所學校的校風好、教風好、學風好,風清氣正,是一種環境、一種氛圍、一種實力的體現,也是一種能量、一種凝聚力展示,它提供的是一種持續不竭的發展動力。
走進紅嶺中學,能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用無聲的語言感染、凈化著師生的心靈,彰顯著師生的主人翁地位。在校園內的燈箱標語中寫著“無需揚鞭自奮蹄”應該是對紅嶺中學校園文化的深刻詮釋。在這所學校處處都能感受到師生的共同參與,時時都能感受到師生的自豪喜悅,師生的主人翁精神讓這所年輕的學校擁有了代代傳承的深厚積淀,也賦予了這所學校永恒的魅力和靈性。紅嶺中學的每一位師生都以學校為榮,把在紅嶺中學工作和學習當作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在校園里到處都可以看到自信的笑容,聽到自信的聲音。
走進紅嶺中學的課堂,你會發現學校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個性化課程。學校提出“提供適合學生個性成長的理想的教育,創建與特區地位相稱的國際化新學校”,建立了配套的課程體系。第一,國家課程校本化。紅嶺中學開發了8個門類共416門課程,建起由德育、文化和活動組成的校本課程體系,獲“廣東省校本課程暨品牌教輔展示一等獎”。第二,校本課程特色化。圍繞學生課堂主導地位,以“四大主題活動節”及各類學科活動周為載體,自主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其中模擬聯合國、游泳等課程已成為特色品牌課程。第三,特色課程精品化。立足“紅嶺品質”,不斷擴大特色課程的精品效應,業已打造出合唱、傳媒、文學、心理等10門學校精品課程。如學校金聲合唱團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市最具影響力學生合唱團之一。第四,經典創意課程化。學校鼓勵各種創意,對創意進行識別。同時,紅嶺中學設置了關愛生命、關心生活、關注生涯的三關課程,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我本人在跟崗學習期間,參加聆聽紅嶺中學組織的全國、省市名師公開課16節,參加評課活動3次,內容涵蓋語文、政治、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
看到紅嶺中學對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引發了我許多思考,他們的許多做法,真正體現了“教育面向未來,培養偉大學生”的遠景目標。例如,每周一升旗儀式莊嚴、隆重,全體學生統一著裝,隊伍整齊,站姿端正,態度認真。主席臺上,學生代表的發言飽含自信、富有激情,傳達出不畏挑戰的勇氣,充滿了對紅嶺中學的感激之情,以及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其實學生的思想行為、養成教育,學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的許多行為習慣的養成,要靠學校的教育去規范。學校注重對學生的日常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注重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做志愿者,服務社會是紅嶺中學德育特色之一。紅嶺中學現有學生義工2902名、教師義工340人、家長義工260人,為全市堅持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志愿者服務學校,獲得“深圳市優秀義工組織”等稱號。2013年,學校被確定為“志愿者之校”典范,時任市委書記王榮、市長許勤等市領導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個月彈指一揮間,但一個月的收獲將使我受益終生。感謝紅嶺中學(教育集團)為我們創造這么好的學習機會,使我們學到經驗的同時也加深了友誼;感謝張健校長悉心關照與熱情的指導,是您的真情付出,溫暖和感染著我們,使我們受益良多。我將把此次跟崗學習中所學的經驗、理論與方法,不斷內化,融會貫通;不斷探索,勇于實踐;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為深圳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