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嫦
(新世紀外國語學校,四川 成都)
語文教學中如何以學生為主體?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下面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受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在考試、分數大棒的指揮下,教師過于注重答題技巧、應試技巧的教學,忽視了“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理念的認知和實踐。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學生缺乏主觀學習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依舊扮演著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想仍未轉變,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走,沒有下意識地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機會。那么,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呢?經一線教師大量的教學嘗試,認為要想發揮學生“主人翁”的地位,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通過教師教學的科學設計,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學生PK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形成學生積極動口、動手、動腦樂于學習的良好氛圍和局面。
古語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毙〗M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種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將教學對象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的一種學習模式。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這篇課文時,學習的目標是要學生感知安塞腰鼓的特點,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意義和價值。我預設了課堂兩個環節,分組合作,讓學生先分成幾個小組,自己閱讀劃分層次,理清文章結構,讀課文然后進行朗讀表演。然后,強化朗讀訓練,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體會讀出抒情散文的詩意,讓學生品讀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愛上閱讀,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濒~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要想永遠有魚吃,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這句話用在教學上,是說要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如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痹诮虒W中有這樣一個怪象,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教學總是面面俱到,特別是對于某些重難疑點,教師往往“一言堂”,包辦代替的現象尤為嚴重。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丟失了自學的意識和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信任學生的能力,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將課堂的主宰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翁,幫助學生逐步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要學”到“我會學”的轉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信任學生的能力,脫手給學生做一些大膽的嘗試,比如說,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自主講課、評講練習等等,以此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自學即是學生自己主動的學習,通過自學,學生可以明確教學內容的易難點,構建屬于自我的知識框架,進而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個體得到終身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如,在新課開始前,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就課文中的疑點、難點做好標記,課上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發揮主觀能動性,課后及時自主復習,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x書無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學習就是一個不斷進行反思的活動。從古至今,許多優秀的教育家都強調要讀書者要勇于提問,敢于質疑,積極創新,善于反思。在教學中,我經常發現部分學生在考試答題過程中抓不住重點,特別是對于閱讀理解題目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反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我們教材中的文章是最好的課例,教師在教授時,先讓學生自己做預習導學案是最有效的捷徑。當然,也可以教師課前適時設計一些導學案供學生參考,當然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上課前做一個思維導圖幫助自己閱讀理解,提出質疑。
總之,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普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想,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教學方法的引導,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