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娥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洲心街第一初級中學,廣東 清遠)
一切人類創作都是時代的產物,所以古詩詞無一例外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只有在充分了解時代背景后,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把握好它所要表達的主旨、所要抒發的情感。例如在布置預習李白的《行路難》時,有同學提出李白是個喜歡喝酒的人,但他面對“斗十千”的美酒,為什么不是開懷大飲,反而是放下了酒杯呢?一向灑脫自信的李白又為什么會那么的迷茫猶疑呢?因為李白一直都是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他受詔入宮后,卻得不到皇帝的重用,還受到權臣的排擠而被逼離開長安。《行路難》就是在他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仕途無望時滿懷憤慨寫下的。當向學生講述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后,他們都能理解詩人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感受到詩人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無奈,更加佩服詩人在困難面前仍自我鼓舞地高聲吶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無比信心!這樣,就很容易記住這么長的一首詩的內容了,背誦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詩詞大會節目里面常說“人生自有詩意”,其實,詩里又何嘗不是藏著詩人的人生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這里提到的“有我之境”,是強調從作者的角度觀物,將作者感情移入到描寫的對象中,使所寫之物具有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東坡曾看到許多百姓因為饑寒交迫而餓死在路邊。這些經歷讓蘇東坡決心為國效力,為民辦事。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里寫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抒發了詞人立志報效祖國、射殺西夏敵人的豪情壯志。通過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就能正確把握詩詞的內容,讓學生的記憶更加牢固。
詩詞為了更具體形象地寄寓情感,通常會借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意象具體可感并且具有相通性、固定性,可以積累記憶。在某一首詩中的意象只要學會了就可以拓展到別的詩詞學習中去。例如“雁”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運用非常頻繁,雁是候鳥,“歸雁”一般作思念故鄉來解釋。王維《使至塞上》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里的“歸雁”就是指詩人帶領的戍邊軍隊已經離開了家鄉,詩人就開始思念家鄉。理解了這個意象的含義,就可以運用到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的學習中去,就能明白“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現了作者思念故鄉的淡淡愁緒,記住了“歸雁”這個意象的含義,還能區分“雁”與“燕”的不同,以后學生默寫這兩句詩的時候再也不會寫錯字了。
文字是情感的載體,詩人是想通過詩詞中的文字來表達情感,抒寫對生活的一些感悟,所以要抓住詩詞中的主旨句來賞析。宋代陸游《游山西村》的主旨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指山路曲折,正懷疑前面沒有路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小山村。這句話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只要不畏懼,勇于開拓,就會迎來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這樣精妙的主旨句讓學生深受感動,然后他們就很自然地運用到寫作當中去了。2016屆的學生梁××在文章《這樣很快樂》中寫自己要騎車去一個地方,快要迷路、毫無辦法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可以跟著公交車騎行,就恰當地運用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句詩來表現自己找到了辦法的那種驚喜!形象、貼切,使他的文章更有文采、更有張力。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要知道對古詩詞的學習以及鑒賞能力達到什么程度,最好的方法是仿寫古詩詞,知道,只是表層的,如果真正能運用起來那才是真真正正地掌握了。仿寫可以先從容易的入手,例如可以仿寫李清照的《如夢令》。2016屆的學生雷××的仿寫如下:“昨夜寒風怒號,刷題無法睡覺,試問老師們,何時是個盡頭,別愁,別愁,成功向你招手!”把初三學習生活的苦與累和對理想高中的渴望都寫出來了,覺得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就更上一層樓了。
只要集齊以上五把鑰匙,加以靈活運用,就能開啟古詩詞鑒賞之門。通過掌握這些方法,讓學生對古詩詞能夠做到“口里能誦,心中能明,筆頭能寫”,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國學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有詩詞里的情懷,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