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遼寧本溪 117105)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學校傳統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同時又為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歷史機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走向了多元化,網絡不僅已成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為一種能夠對學生產生持久、深遠影響的德育環境。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傳統德育強行灌輸的模式,學生成為道德自主構建的主體性存在;改變了傳統德育脫離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封閉狀態,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道德實踐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與人的和諧發展融為一體成為可能,讓學生在開放性的網絡環境中得到全面、生動、自由的發展,應是網絡教育功能的真實凸顯和網絡教育的真實追求。
德育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這里的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各自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和溝通。網絡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隱蔽性,可以為師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溝通、進行心靈對話的互動平臺。學生可以通過QQ、網上心理咨詢室等多種私密性較強的方式,在師生互不見面的情況下把自己在公開場合難以表露的心里話告訴老師,使教師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在德育活動中透過學生表面的道德行為分析其隱藏于背后的深層的心理原因,包括學生正常的和正當的心理需求,從而使自己的德育工作更具有人情味、人性化,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也可以登陸班級博客、校園網深入到學生中去,實現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通過與學生網上交流增進師生感情,消除心理隔閡,了解大多數學生思想動向和精神需求,從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網絡在對學生人文關懷方面具有區別于其他德育手段和工具的獨特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破時空限制。教育場所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二是貼近學生生活。方針政策和道德規范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都可以與學生生活中的人和事聯系起來,并以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數字化信息呈現在網頁上,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趣味性,使師生雙方都意識到德育就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三是拓寬了服務渠道。學校采取主動關心學生的姿態,在有關的網頁上征求學生對學校各部門工作和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學生的監督,及時進行決策更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進。
在傳統的德育活動中,教師擁有制度化的權力,規定著德育的內容、方法和步驟,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和接受教師的安排。而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自主意識高度發揮。一方面,在網絡中沒有等級差別和上下級關系,有的只是設備和技術上的差距,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主體;另一方面,網絡環境所帶來的道德要求更多的取決于自主的約束,需要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尤其是網絡讓人們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面對豐富的、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信息,主要的還是依靠學生自己去辨別、去挑選、去占有,具備道德自主構建能力和自主免疫能力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不僅必要更顯得重要。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德育工作提供機遇和條件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會為德育工作造成強有力的沖擊,產生負面效應。網絡環境下師生的準分離狀態和在線網民身份的隱蔽性、不確定性,極易導致教師主導作用的缺失,從而引發學生主體作用的異化。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要受到道德規范的支配和約束,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在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具有虛擬化和間接性的特點,受現實規范約束的學生就會在網絡空間尋求自己心靈的寄托,從而使現實的道德規范權威性弱化。在網絡上網民并不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身份,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符號,再加上尚無有效的網絡監督機制,導致上線學生責任感減弱或缺失,道德自我約束能力降低。網絡為實現學生德育的主體性創造了條件,但要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放棄自己應盡的監督、管理責任,對學生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不僅有悖于職業道德,更與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相去甚遠。
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十分艱巨和迫切的問題。正面引導是網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工作以學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發展的人性化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做到:與家庭、社會各方面教育力量取得聯系,共同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監督、管理。
網絡社會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的社會,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甚至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網絡空間,教師必須教育學生學會選擇,明辨是非,分清美丑,選擇和利用對自己的發展有價值的信息,這樣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才不致偏離道德的軌道,才能促進自己的個性和道德品質在網絡環境中得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網絡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特別是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德育離不開網絡,網絡也離不開德育。在人性化德育理念構建層面上,網絡具有區別于其他媒體而所獨有的特點、功能和優勢,有助于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由教師中心向學生為主體轉變,由物性化向人性化轉變,從而使學校整體的德育工程真正地成為“良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