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200)
隨著我國高校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期;民辦高校適應時代的潮流,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然而,民辦高校新生班級管理及其穩定性工作效果如何,新生的心理認同感如何,這些都關系到一個學校的對外發展與聲譽,更直接關系到這所民辦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專業教師兼任班主任的管理體制應運而生,他們作為高校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與實施者,不僅在專業學習中引導學生,而且在學生的寢室生活、養成教育、社會實踐、職業發展的自我規劃與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指導。[1]
專業教師帶班制的管理模式作為順應民辦高校管理改革的一種新體制,有利于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基本管理模式為一個本專業相關教師在滿足基本課時情況下兼任一個班級的管理工作;作為高校的特殊群體,不僅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生日常管理、心理輔導等工作,而且參與學生授課;是班級生活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工作重心即為學生的學習、生活、職業發展服務;這些教師的自身的素質與班級管理方法決定一個班級的發展,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2]
大部分進入民辦高校學習的學生錄取分數線偏低于公辦二本高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但是他們的思維很活躍。大部分學生多才多藝,在校踴躍參與院校學生會、團干競選,積極參與時政或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熱衷于各類社團與院校活動,在活動中展現自身的才能。[3]
民辦高校的學生,由于社會各方面對民辦高校的不好看法,導致思想壓力較大,在他們心里,總會覺得比其他公辦院校學生“低人一等”,在與高中同學交流時,甚至不愿意提及自己所在的高校;更有些許學生在開學之際還在做“思想斗爭”,是否來校報到。
相對于公辦高校學生,民辦高校學生在智力上都處于開發的黃金時期,兩者不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在民辦高校里,不濃的學習氛圍與學生自身長久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學生更容易出現學習積極性不高,思想道德滑坡,不能嚴格的要求自己。經常會出現遲到、早退、缺勤、沉迷網絡等問題。
根據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在新生班級管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想家、校園環境、學習心理不適等問題,需要去發現進行輔導;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高校學生通常來自全國各地,隨著環境的突然改變,飲食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會導致部分外地學生的生理功能不能做出及時的調整而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通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疲憊、情緒不佳,嚴重的會出現身體疾病。對于民辦高校的大多數新生來說,他們在家中過慣了被人安排、受人照顧的舒適生活,獨自生活能力較差,這種環境、氣候、飲食的變化會導致不適應,進而產生焦慮感。
新生的開學心理適應能力,不僅影響到大學四年的生活,更會影響其健全的人格,甚至影響畢業后的社會適應。主要表現在學習方式、生活方式、自我調節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實踐的適應。學習方式的改變,高中的學習以老師督促為主,而大學以自我學習為主,這種學習方式有不少人不適應,造成學習成績下降。
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的判斷和評估。人無論怎樣都需要被肯定,但是很多人卻得不到它,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更確切地說是因為標準不適合自己,個體長期處于得不到承認的境地,體驗到的更多的是疏離感,就會出現過多的我沒有用我沒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即認同感缺失。認同感的滿足方式通常是通過公眾認可與自我認可。民辦高校新生認同感主要是指新生對學校、對班級、對教師以及同伴群體的認可,作為班級管理者,在班級管理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培養新生的認同感。[4]
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對高校學生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而且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表率作用,以自身美的姿態,美的修養引導當代大學生塑造美的人格,形成美的行為習慣。[5]
民辦高校新生班級管理中學生認同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區別于公辦高校新生的特點既為專業教師帶班制下的教師工作帶來了難度,也為帶來契機;在新生認同感培養中,一定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新生心理予以耐心教導;培養得力的學生干部,加強交流、亦師亦友,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遇到困難多方位的思考問題,多請教他人,在動態中找解決辦法,解決重點問題,并形成反思以提高新生班級管理中學生認同感培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