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第二高級中學 遼寧本溪 117000)
在高中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質,因此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密切相關。班主任是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學生的重要引導者,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應該充分發揮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引導作用,切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的實際作用,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班主任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1]。但是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下,由于老師的講解占據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學生普遍缺乏學習信心,對老師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學習過程中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一直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直接說出來,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率。高中班主任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改變這種低效率的教學形式,有效挖掘學生自身潛力,激發出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使學生逐漸樹立起良好的主體性意識,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建立自信心,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
在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下,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給傳統教學形式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素質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教育形式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基本要求,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和變革已經勢在必行。在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傳統教學形式逐漸暴露出了較多的不和諧因素,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嚴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實現自主學習,思維能力也受到了較大的局限,這顯然不符合當前教育的主流趨勢[2]。高中班主任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頸,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心理能力,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整體要求。
在當前的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學目標不明確是影響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之前,班主任應該首先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高中班主任應該以心理健康教育大綱為指導,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標準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然后結合課程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摒棄以往按照自己意志隨意安排課時的錯誤教學方式,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形成一個良性的教學循環,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高中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教師的綜合素質對于學生學習情況具有重要影響,直接關系著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因此在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為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應該在提升班主任教學素質方面多下功夫,尤其在教學改革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教學方法不斷涌現,只有班主任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深刻理解教學方法的實質性要求,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適當取舍,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方法的實際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2]。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積極組織高中班主任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經驗,相互借鑒和學習,以此來深化高中班主任對于課堂教學的理解,不斷學習優秀的教學方式,從而為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為了有效提升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班主任應該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在此過程中,老師應該在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成長和心智發展特點,這是在制定教育計劃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因為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教學進度,所以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灌輸,這對教學計劃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老師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制定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個性和共性特點,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突出學生心理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并且根據教學計劃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安排課時進度,及時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在充分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情況下,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能力發展、情感態度養成的有機結合,切實提升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切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高中班主任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不斷創新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成長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