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恒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中學,浙江 臺州)
德育工作始終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應當滲透在各個學科、各個環節之中。美術鑒賞作為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組成部分,理應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工作。事實上,美術作品的賞析,能夠在沖擊學生視覺之后,進一步激發學生直接的情感,此時也正是德育滲透的較好時期。本文即針對當前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實踐展開討論,以期探尋如何在實踐中滲透德育。
美術鑒賞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相對較為開放的學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而創設,屬于美術學科的一部分,正如閱讀一篇文章沒有相同的感悟,觀察了一幅作品之后,學生也不會產生完全一致的情感。加之進入高中階段,學生本身就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包括審美觀的發展階段,對于事物開始形成獨立的觀點與看法。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教師想要組織學生學習,更多的需要關注學生本身,為學生創設和諧、平等的環境,是接下來推動教學工作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和表達的空間。對于教室環境的布置,也要借助多媒體技術、適當的變動等進行調整,使學生處于一種自由、平等的環境,能夠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教師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課堂氛圍的活躍,這樣的環境無論對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及德育的滲透都是重要的[1]。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準德育的滲透點,尋找適合的切入點。在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著手,展開教學工作,實現德育的全面推進。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多樣風格的藝術作品,在這些藝術作品之下,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與挖掘,針對不同特點、狀態對藝術作品進行了解。例如,在學習中國畫的時候,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舊時書籍的繡像畫,引發學生思考,實現美術與文學的結合,進而引導學生發現當時的藝術特征、人文情緒等,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知。在欣賞畫出的梅、蘭、竹、菊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事物背后的特質:竹子虛心而堅韌、梅花傲雪獨立,這些品質也恰恰是我們成大事所必需的。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地挖掘美術作品中蘊含的點,之后推薦給學生[2]。
藝術能夠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關鍵在于藝術作品本身存在一定的人文氣息,每一幅流傳已久的作品,都是能在某一時刻達到與欣賞者內心的共鳴的。在這種情況下,對課堂進行深入的挖掘,找出作品背后的故事,是教師推動教學工作的必然選擇。在當前的高中美術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做一些拓展。如在學習《蒙娜麗莎》之后,可以為學生介紹達·芬奇的背景,雖然達·芬奇的繪畫作品流傳于世的不多,但是很多都是精品,之后為學生講述達·芬奇的成長故事,能夠吸引學生關注到作家本身的魅力。一個好的偶像,能夠為學生帶來很多的感悟,甚至能夠對學生未來道路的選擇產生影響,這也是教師教學工作需要關注的。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觸類旁通,在講解某一類作品的時候可以講解其他作品,共同學習。例如前面提到在為學生介紹梅、蘭、竹、菊的同時,也可以帶學生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找到這些植物的共性等,恰當的拓展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尋找到人類靈魂的共性,進行德育滲透[3]。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現實中找尋靈感而不囿于課堂。實際上美術鑒賞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美和欣賞美,那么教師也可以將現實中引起美的事物帶到課堂,與學生進行討論。這可以包含一些心靈美的部分,包含我國德育的海報內容等,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生活、感受生活,并且最終反作用于生活實踐,能夠巧妙地引起學生的心靈震撼。例如,在欣賞《父親》這幅畫時,教師可以展開感恩父母的活動;也可以進一步推廣開來,使學生了解到家長的不容易,更多地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比如外賣的小哥、快遞員師傅,也許他們也是誰的爸爸呢?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藝術已經敲開了學生心靈世界的大門,此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樣的特點展開教學工作,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一步思考,進行德育的滲透,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發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