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介云
摘 要:“互聯網+工會”的有效結合,為廣大職工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使工會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創新和發展。本文通過對“互聯網+”時代特點的介紹,對當今“互聯網+工會”工作新模式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互聯網+”環境下工會工作創新的幾個對策,希望為廣大同仁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工會;創新;服務
一、引言
“互聯網+”屬于信息時代的產物,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全面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等活動當中,同時也為工會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工會工作是指引導職工、服務職工、關心職工、維護和代表職工權益的一系列相關工作,它是工會與生俱來的職責,一切工作都是以職工的利益開展的。在“互聯網+”這種時代背景下,各項技術得以迅猛發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催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對職工的生活、學習、工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工會組織需要意識到當今社會的變化,主動適應并接受“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充分運用網絡工具更快捷迅速的地服務職工群眾,從而與職工群眾更好的進行“指尖交流”,而怎樣利用互聯網的平臺資源,為廣大職工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使工會工作得到更好的創新和發展,值得相關從業人員更為積極的探索和思考。
二、“互聯網+”時代的特點
國務院在2015年07月01日發布相關指導意見,針對“互聯網+”的含義做出了說明,“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創新要素和基礎,將互聯網的思維深度融合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從而不斷促進應用技術的發展和組織的變革,推動經濟形態發生演變、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并提升經濟實體的生命力。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在傳統行業中融合互聯網來創造全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傳統行業并不是兩者進行簡單的相加,“互聯網+”屬于依據相應通訊協議所構成的一種計算機網絡,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查詢、資源共享以及娛樂購物等。目前,我們已經步入了“互聯網+”的新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新型經濟形態的進步與發展,應該更好的發揮出“互聯網+”對于生產要素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研究成果更為全面的深入到經濟發展的每個領域當中。對“互聯網+”時代所具備的特點進行總結,主要表現在:①移動應用成為了主力軍;②網民分享所占據的比例較大,大部分網友對于“互聯網+”資源的共享持贊同態度;③各新興媒體高速發展,微博、微信等客戶端成為了廣大網絡用戶最為推崇的應用軟件;④“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逐漸加深;⑤大數據、云計算等有效推動了數據計算、管理以及存儲的水平,各種新型技術得到有效整合,給人們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三、“互聯網+工會”目前遇到的問題
(一)“互聯網+工會”觀念的錯誤
很多工會組織認為當前的工作就是從辦公室、服務站直接搬到網絡上去,“互聯網+工會”等同于“工會+互聯網”。其實這種理解還沒有真正達到“互聯網+”的高度。在某些地方,基層工會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整體規劃,工會對擁抱“互聯網+”重要性的認識是不夠的。只有工會看到“互聯網+”未來會給工會帶來的巨大活力,才能清楚的認識到“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的前景,才能為“互聯網+”創造新的環境。
(二)沒有完全掌握“互聯網+”為工會服務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應該基于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目前即使很多工會組織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主要發布新聞信息、通知公告,其他方面的內容則較少。很多欄目僅僅只有欄目名稱,里面卻沒有相關內容,甚至是僵尸網站,感覺不可持續。有的微博、微信、網站缺少與員工用戶互動,信息傳播單一。從形式表現的內容來看,一些工會組織主要使用文本、輔以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界面很少甚至沒有,無法把多媒體的魅力給表現出來。在運營發布狀態方面,許多微信賬號更新的頻率太慢,推送很不規則、不及時。
(三)工會的工作尚未實現線上線下的完整互動
“互聯網+”應基于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但目前大部分地方工會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線上推行的大多是“互不聯通、單打獨斗”,“數字工會”、“智能工會”等信息管理平臺,依然沒有推廣上線,“工會大數據”還沒有體現它的價值。各級工會組織不僅要把“互聯網+”作為一種新模式的宣傳手段,把握好這個機遇,把工會的有效覆蓋面進一步的擴大,線上線下兩不誤,同時線下的基礎服務工作也要加強,為了讓職工有更多的收獲感,必須要延伸好工會服務職工的“手臂”和“觸角”。
四、“互聯網+”環境下工會工作創新對策分析
(一)提高“互聯網+工會”正確認識
“互聯網+”的意義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里面有了說明,“互聯網+”組織變革、推動技術進步、提升了效率,深入整合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和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提高實體經濟生產力和創造力,形成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具有更廣泛的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互聯網+”在工會領域的應用,是為工會工作增添信息翅膀,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新型“互聯網+”工會的主要思想應該從以人為本的管理轉變為信息和數據管理,充分發揮信息在工會分配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保護員工的權利和利益,建立“互聯網+”工會這種新的工作管理模式。
(二)“互聯網+ 工會”的基本特征的把控
縱橫聯絡廣泛的通信信息操作平臺,是“互聯網+”的基本特點之一。借助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平臺,用戶可以看到多種渠道、傾聽工會會員聲音,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通過篩選判斷,制定切實可行的“互聯網+工會”平臺,使之上下貫通高效運行,工會系統才能有效運行。積極行動,以快制慢,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是“互聯網+”的另外一個基本特點。這是工會擁抱“互聯網+”最重要的一點。在當前“互聯網+”作用下,傳統信息工作“等、要、靠”的思想已經跟不上“互聯網+”傳播的節奏了,要想做好線上線下“娘家人”的角色,工會必須主動探索員工真正想看到的,和喜歡觀看的內容,傾聽員工的真實聲音,并記錄員工的真實情況。如常德市總工會利用“互聯網+”啟動了2018年“工人階級宣傳月”尋找最美勞模活動;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記芳華專欄,通過鏡頭記錄身邊女職工的一天,通過鏡頭反映常德市女職工的勤勞、善良、努力和堅守,點贊女職工們為家庭為社會的辛苦勞動,在平凡的生活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用戶參與、用戶主導、實現個性化的定制體驗是“互聯網+”的第三個基本特點。“互聯網+ 工會”要想開展定制化服務,同樣需要以職工群眾為平臺,比如可以開發移動數字平臺,通過整合和分析后臺數據,統計出會員職工的學歷、專業、技能特長、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可將一些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信息推送給這個年齡段的職工,再將信息反饋給工會主席。有了這個服務平臺,服務更快更精準更方便,通過手機就能和基層工會及會員進行溝通和交流。“互聯網+工會”為了實現工作管理模式、服務職工模式的轉型升級,需要不斷創新工會工作方式和方法,要突出工會與職工的互動,高度融合工會工作與”互聯網+”。
(三)“互聯網+”應該專注于工會職能
中國工會是黨與群眾職工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對國家權力起著重要的社會支柱作用,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工人自愿結合組成,代表了廣大職工和會員的切身利益。“互聯網+工會”要圍繞工會職能謀劃工會的網絡建設,以發揮工作作用、實現工會職能為核心。開展工作要基于發揮工作作用,要及時選取、及時應用有利于工會發揮的“互聯網+”功能和內容;要及時摒棄、動態化消除不利于工會作用發揮的落后方式。時刻圍繞工會工作,讓工會的聲音、維權措施通過“互聯網+工會”滲透到工會工作的各個層級、各個角落。凡是職工所盼、工會所能、黨政所需的都加到工會工作中來,通過”互聯網+”新媒體改變工會運行方式;凡是能解決職工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利益問題的也都可以加到工會工作中來。如利用“互聯網+”①建立“掌上工會”,開通職工網上入會申請渠道,打通職工入會“最后一公里”,為職工入會提供便捷服務;②建立職工服務中心,反饋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及時為職工解難;③建立“職工技能加油站”,開展網上技能培訓、網上普法等;④建立勞模管理系統,講好工會故事,弘揚工匠精神;⑤建立實名困難扶系統,多渠道幫助特困職工。這些將促進傳統工會工作的創新,更好地履行工會的基本職責,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給職工提供個性化、多元化、普惠制的更好的服務項目。
(四)工會工作線上與線下的促進整合
“互聯網+”不能取代堅實有效的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因為它只是工會工作方式的一種創新。如何創造“互聯網+”時代工會工作的新局面,需要對線下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模式進行改造,轉化為完整的線上線下工作鏈條,并且要建立線上平臺,實現“線上知道職工需要,線下提供精準幫扶,線上開展技能學習,線下組織技能競賽,從而推進工會工作線上線下的融合。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要想聚焦工作的具體職能,實現工會的線上和線下工作,讓他們之間的有效融合為廣大職工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必須全面把握其特征特點,對工會工作做出合理創新,積極樹立“互聯網+工會”意識。
參考文獻:
[1]范麗娜.“互聯網+”背景下的工會工作創新[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6(3):18-21.
[2]楊鈞,秦潔.探索““互聯網+”+”時代工會新媒體建設的新途徑[J].工會信息,2015(24):7-8.
[3]薛丁齊,喬昕.關于創新“互聯網+”+工會”工作模式探索[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3):1-6.
[4]魏迎芳.“互聯網+”時代工會對加強國企基層的建設工作探討[J].現代企業文化,2016(14):24-25.
[5]蔡志鋒,張曉瑩,張劍,孫月.“互聯網+工會”—移動互聯時代的改革創新思維[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