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六灶學校 朱 越
摘要:在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基礎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策略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課題之一。它象征著普遍思維活動的高級延伸,同時也是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之上尋求新關系、得出新答案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初始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塑造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視為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本文以“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這一方面為著力點,重點闡述了關于如何提升小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措施,希望學生在遇到數學難題時能夠靈活變通,而非無從下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是最能考驗學生是否具備創新學習能力的“鐵證”。因此,為了幫助小學生形成靈動的抽象思維,數學教師理應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強硬的外部條件,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加牢固。本文則從民主環境、個性環境、合作環境三個方面入手,教師必須注重這三種環境的創建,只有這樣才能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他們開辟新知識、拓寬新范圍、創造新方法、總結新規律以及積累新經驗。
面對當前“以生為本”的教學環境,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營造一個優良的氣氛,坦白而言就是創造出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全班所有的同學都能在一個寬松、平等、和諧的環境中接受知識的熏陶。所以,教師要杜絕以“權威者”亦或是“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是在做他們的良師和益友。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中讀出關懷的味道,從而放開自我想法,在學習過程中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標新立異,創造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圓柱體,然后讓他們自行想象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應該是個什么圖形。當了解側面圖其實是個長方形后,就轉譯成了“求長方形面積(長×寬)”的問題。但顯然問題并非那么簡單,此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體底面圓的周長。于是我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了圓柱的底面,然后用線沿其一周,量出對應線的長度。這對應的就是圓的周長,這樣一來就激發了學生動手的欲望,從而創造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
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尤為明顯,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而言,學生身上的這些個性萬萬不能忽視,相反要鼓勵學生發揚自己的個性化特征。因為這些特殊性往往是學生培養自身創新思維能力的契機口,同時只有挖掘出了這些個性的真正含義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在價值。所以,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群體之間的個性化差異,而后因材施教,因生而異,讓他們在自己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 :在學生“加減數應用題”時,我向學生出示了如下題目:動物園里有猴子16只,猴子總數是熊貓數量的4倍,長頸鹿是熊貓數量的3倍還多2只。問題描述清楚之后,我向學生提問:1.熊貓有幾只?2.猴子的數量比熊貓的數量多幾只?3.長頸鹿的數量是多少?4.動物園再添加幾只長頸鹿就和猴子的數量一樣多呢?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再反復地進行加減法的運算,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靈敏度未達到快速辨別的境界,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他們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方式去解決應用型題目。這樣不僅讓學生釋放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天性,同時也為他們空留出了廣闊的探索與思考的天地。久而久之,學生彰顯自我優勢的心理就會被完全激發出來,這樣一來,小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也會變得越來越廣大,并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自己的學習潛力。
在當代社會,無論身處于哪一層次,都要學會合作。因為合作不僅象征著一種潮流,更揭示了“獨木不成林”的道理,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工作中也是同理。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準確的合作交流機會,這就要求教師依據每位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將他們進行公平的分組。借助合作學習的良機,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疑難之處,同時各抒己見、大膽設想和探索,盡早地驗證答案的正確性,為自己所在的小組爭光。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時,我先把全班同學平均分成了四人小組,讓他們用直尺準確地量出圓的直徑與周長。因為小組很多,為了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我讓每一小組量的圓的大小都不一致,這樣一來當學生得出答案后,此結論就會有普遍性。其中,圓的有半徑 1cm、2cm、3cm、4cm的,當學生拿到圓后,就必須快速且精準地得出倍數的結果。對于測量的方法,學生之間討論得很熱烈,有同學提議用毛線圍繞圓一周,測量線的長度;還有同學想出直接讓圓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終點減去起始點即為圓的周長。確定方法后,小組間的分工也愈加明確,于是最終幾乎每組都得出了“圓的周長=圓周率π×直徑”的定理。由此可見,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小學生的無限學習潛能,同時能帶動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使得他們的數學思想變得更加縝密。
總而言之,數學學科中所強調的創造性思維極具獨特性、批判性和求異性的韻味,這種深層次的思想能力須在長時間的鍛煉下才能實現。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適當、適時地向學生傳遞一些課外知識,優化他們的學習外部與內在環境,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傳統教育中單一陳舊的思維模式,提供給小學生自由、靈活的施展空間,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最終達到提升小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目的。
[1]周春荔.數學創新意識培養與智力開發[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薛新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認識與實踐 [J].數學通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