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和縣石屯中學 吳程旺
筆者已擔任英語教師教學工作二十余年,發現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至關重要,一旦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英語的學習態度,他們既學得有興趣,教師也教得輕松,使他們感到教師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英語學習是要靠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習得學習策略和方法,不斷增加學生自信的過程,這也正是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輕松愉快地學好英語。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該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以下談談本人的心得體會和教學策略。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大多數初中學生是因為喜歡他們的老師才會喜歡他們所學的科目。因此,教師不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要真心關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讓學生懂得你的關愛,從心里喜歡并敬重你,從而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科目。新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共同關愛的結果。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育依靠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靠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情感因素。教師只有尊重、賞識、關愛每一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愉快地合作,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思考,自覺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明白他們是學習英語的主人,讓他們懂得學好英語將對自己會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督促自己積極主動學習,以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積極創設許多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及課外的英語學習中來,提高學習的成效。創設真實的情境,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語言的意義,掌握語言的技能,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激發他們的成就感。我充分利用班級和講臺的空間,簡單的布置,就能成為學生運用英語表演的舞臺,可以是商店、餐館、廚房等。如在教問路和指路情景交際內容時,我把班級布置成街道,有不同的地點,轉彎處,十字路口,學生在這模擬的情景中,把課本的內容由抽象變為具體,能更好地掌握左和右的方向以及問路和指路的常用交際用語。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新課程標準中被列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任務的第一條。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給英語教學不斷地賦予新鮮的血液,為他們積極有效地學習,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心理學研究成果認為,興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和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能夠最佳地接受教育信息。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只有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活躍思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該通過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一直熱情飽滿地投入學習,從而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簡筆畫和實物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能夠把所授知識具體化,而且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詞匯時我經常運用簡筆畫。如水果、動物、衣服及家庭成員(Family tree)類的詞匯用簡筆畫有助于學生記得更牢。在教“The parts of body”時,我讓學生用英語讀出詞匯,讓一些繪畫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用簡筆畫勾畫出人體部位,讓下面的學生當評委,看誰畫對了,誰畫得最好。我還經常制作一些教具,如在教間表達法時,我用硬紙皮和鉛筆做了一架逼真的時鐘,既可以掛在黑板上,也可以拿在手上,讓學生在直觀中掌握“to”和“past”的用法和區別。此外我還學了一些折紙的方法用到教學中。
身體語言包括手勢語、姿勢語和神態語。它具有直觀性、解釋性、交際性、示范性和提示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身體語言,這樣不僅能使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更加完美的表現語言的內涵,使學生能更好理解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能有持久性。如在教現在進行時,我做出打乒乓球、跑步和游泳等動作,問學生“What am I doing?”學生便能很快的答出“You are playing table-tennis/running/swimming.”我也讓學生到講臺上做動作,讓下面的學生猜“What`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踴躍和積極地回答問題。課堂氣氛一下就被調動起來。學生也在這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并運用這種時態。
在英語教學中采用競賽機制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競賽形式的課堂活動會讓學生思維活躍、積極表現。在課堂上采用各種各樣的英語競賽不僅能增強學生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如教師可進行詞匯競賽,英語對話競賽,英語演講競賽,這些都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不同層次,在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采用分層次教學。分層后,區別對待,實行不同目標,不同要求,以使每個同學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可分為能力較強層,中間力量層及有待提高層。各層學生基礎相當,接受能力差異較小,給教與學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較強能力層學生,要讓他們再接再厲,訓練難度要有更高目標和要求,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基礎優勢和智力優勢。中間力量層學生在上層學生的帶動下,使出渾身解數,逐漸縮小差距,都想擠入上層學生之列。對第三層學生做到抓基礎,給予一定的學習方法指導,并找其閃光點,給他們注入更多的信心,使他們得到更多的訓練和關愛,這樣也就形成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局面。一旦學生有了快樂的學習激情,他們就會愉快地學習,積極樂觀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英語老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從不考慮他們的學習過程和未來學習英語的發展潛力。《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英語學習評價提出了新的理念。該理念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英語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合理運用評價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語教學的評價應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正確合理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使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狀況有著充分的認識,讓學生能夠不斷調整自己學習英語的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英語教學最根本、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產生成功感,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