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教學品質,現如今的基礎教育體系緊隨著風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時代浪潮而進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實現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高效轉接,這是教學理念走向實踐、走進課堂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基于這一現狀,本文旨在理清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等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語文基層教學實例,分析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轉化的具體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實踐;語文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理念的提出背景及其核心思想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他們對教學活動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態度,指導著教學實踐中教育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教學理念可以分為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三個部分,是具體的教學活動的理論向導。
教學理念這一概念可追溯到20 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被全球各國的教育學者高度關注。在此之前,“教學是藝術”這一觀念主導著西方的教育理論,20 世紀以來,各派科學思潮逐漸風行,人們逐漸意識到,關于教學實踐同樣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于是將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進一步深入到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中。關于有效教學,實質上是研究教學的效益,衡量教學環節是否取得高效益,并不是單一地通過判斷教師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取得實質性的收獲,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體會學習探索的樂趣。
二、語文課程改革中的教學現狀
在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各種教學改革方案琳瑯滿目,“研究性學習”“教學創新”“課堂改革”等新興教學理念令廣大教育工作者目不暇接,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怎樣能夠實現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辯證轉接?如何擺正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使之各得其所?語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個“學無止境”的領域,也是個“開掘不盡”的礦藏。但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為,只有基層的、真正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的教師,才是關系課程改革中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有機結合的關鍵人物。處于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站在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必須得堅持不懈地學習、探求、實踐、總結、反思,有機又高效地將教學理念運用于教學行為。當社會上的一些人將關注點聚焦在教師身上,對于需要投身于一線的教師,這些教育理念,往往不能局限于從教材中來探究它的內涵,而主要依靠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形成合力,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生成新思路,達到新境界。
過去的語文學習課堂,老師總是習慣按照相同的教材、統一的教學進度、單一的教授方法,讓學生得出一致的答案。語文教學的千人一面、考試中的強求一律,這種刻板、單一的方式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把學生束縛于教師可以完全掌控的范圍內,這并不是新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
三、教學理念走向教學行為的途徑
( 一) 把握語文課程的新理念與教育觀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要想實現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高效轉接,我們首先應該掌握新課程新理念,確立大語文教育觀,同時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將保守陳舊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新興的教學理念。語文綜合素質是現階段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點,是關于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學習習慣與方法、審美情趣等各方面的融合?!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對此提出過明確標注,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語文審美和情操,讓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價值觀和態度。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將這些目標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因此,既要求學生走進教材,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拓展閱讀,多實踐,把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結合。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注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非常符合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外在的可衡量的能力,從語文課程的功能來看,必須承認語文本身是一種運用工具;而“人文性”培養的是相對有內涵的精神力量,包括各種文化現象、審美趣味等。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于《語文課程標 準》的始終,其實質是讓學生逐步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導者,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 情,使他們能夠長久保持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才能真正做到樂學、愛學、會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松弛有度、收放自如,一方面要充分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教學過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輸送,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精彩的生命歷程與人生體驗。在此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與促進者。教師要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在共同探討中發現真知,在共同行動中踐行教學理念。
(二)把握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為了實現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學生情感因素的變化,要用自己的心靈體察學生,最終使學生達到體察文本主人公心靈的目的。如在講授《老王》這一堂充滿人文情懷的作品時,教師可以走下講臺,走近學生,進行作品角色扮演,讓“老王”與“楊絳”進行一次日常生活的平常對話,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最深處碰撞,還原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況,讓學生真正去感受老王“活命”的遭遇,最終達到對文本情感的最本真體驗。
另外,教師要善于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例如在講授《沁園春·雪》一課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充分感受革命領袖崇高、博大的胸懷。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無不包含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激流與心靈獨白,他們筆下的人物、風景都傾注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如《最后一課》流露出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憎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情。而連接這兩者的巧妙結合點,就是老師在講課時所使用的話語和表達技巧,這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激發深度思考。如果老師在引導與啟發學生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如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音樂渲染、表演體會等,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就會更深入。這樣,教育理念便很好地實現了向教學行為的轉變。
(三)教學過程體現師生互動,進行有效對話
為了更好地將教育理念向教學行為轉變,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地體現師生互動,實現有效對話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高質量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積極調動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響應。
我曾經看過一位中學教師對《本命年的回想》一課的教學設 計,課前就組織學生對教室進行了精心布置,春聯、燈籠、倒福、鮮花隨處可見,教師與學生互送新年祝福,整個課堂氣氛洋溢著一種輕松、愉悅、喜慶的氛圍。在具體教學環節中,老師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說說我們北方的春節是怎樣過的?你認為南方的春節會是怎樣的呢?現在過年和過去有什么不同?過年時你最想干什么?你想過什么樣的春節?”整個課堂就圍繞這幾個學生最了解、最感興趣、最想表達的話題有序展開,很好地抓住了課文的特點與學生的興趣點,實現了教育理念向教學行為的有機過渡。
(四)教學實踐中形成刺激教學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專家賴格盧特對于教學設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要始終立足于協助學生取得教學實效,幫助學生實現預期目標。要想將教育理論更有效地向教學行為轉化,就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適度、有效的刺激,促使學生的神經系統產生反應,形成有規律的聯系。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相比較,語文學科的可創造空間比較大,因為好多文本都是作者自己的親身體驗,都具有獨創性,因而在解讀文本時避免不了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師在課堂上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巧妙地設置問題,就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表達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一個疑點激起學生的一串思維浪花,便很好地將教育理念轉向了教學行為。
四、結語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綜合性、有序性、復雜性的開放活動,我們不能過分依賴教育理論,脫離教學實際,空談教學計劃。而應在一定的理論基礎支撐下,教師靈活把握課堂,轉變課程觀、教學觀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集思廣益,要有愛心與耐心,時刻關注學情,同時配合敏銳的洞察力、多樣的教學技巧和敏捷的教學機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語文教育理念植根于教學行為,使教與學在有力配合中走上廣闊延伸的旅程。
參考文獻
[1]陽谷,陳風.中學語文教育文萃[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2]時金芳.語文教學設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 劉墨,歐陽芬. 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劉思艷,女,1992 年生,山西呂梁人,喀什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