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少華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而如何應對現有政策下的教育模式變化,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令其對學習及素質的提升產生充分的興趣。我國大部分學生還沒有達到思想自覺的程度,總是需要家長的督促檢查,如此被動的方式并不利于教育學生。怎樣使學生改觀,自愿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提高自身文學素養?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傳統;傳統文化;滲透;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個中國人無疑是自豪的,擁有傳統文化這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得以規范和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傳統文化貫通高中語文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形式與內容的偏差。怎樣提高傳統文化在學生心目當中的地位,有效利用資源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學生的內心,是高中教師目前面臨的一大 難題。
一、傳統文化滲透教育具有的蘊意
一方面,作為中國人漢語是基礎,如何理解各種各樣的字面意思是語文課存在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深層含義。比如《詩經》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時代背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氓》詩中運用賦、比、興的手法表現出了婦女的不幸遭遇,讓學生自行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寓意,能夠自然理解到中國的歷史。另一方面,語文教育的方式和教學能夠讓學生吸納多少文學知識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作為一名高中教師,必須要發揮教學優勢和對于學生的指導作用,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應用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并且融合課本上的知識。
二、現代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缺失
(一)高中課文選材狹窄
若在中學門口對出入校園的學生做隨機的采訪,提問“你們覺得課文中的傳統文化是什么”,相信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回答是“古詩”“文言文”。學生們就是拿著一本古文輔助書,去解讀通假字、介詞以及各個難以理解的字的意思,致使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夠深刻了解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意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選材卻偏偏單一。
(二)教師拘泥于形式
教師太過于注重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到學生的腦袋里去,以理論為基礎不斷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自然不能讓學生對文化產生興趣。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教師應該轉換思想,“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眾生受用無窮”,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即掌握學習方法的知識和技能。
三、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本中
(一)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鉆研的精神
高中語文書本中有許多經典之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出師表》與《陳情表》。諸葛這篇文章,道盡國家興衰,說盡人之情感,這并不是認清各個字詞的意思所能體會的。高中教材是教育部門精心挑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文章的情感和傳統文化的價值傳導,引領學生去探索更深層的精神世界,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與品質。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必修一中司馬遷的《鴻門宴》時,教師可以摒棄對文字的研究,多讓學生研究歷史背景,再提出一些有引導性的問題,如:“項羽與劉邦的性格對于他們之間爭奪天下起到什么影響?”讓學生展開討論,自然就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欲望,并且能夠提高學生想要看懂這個故事的欲望,就能夠使學生去理解課文中文字的意思了。
(二)如何教導學生對傳統文學的思維能力
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蘊與作者的年齡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在文學作品研究中,有必要了解作者的時代和生存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作品的真實情感,對文學作品起到催化的 作用。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屈原《離騷》的學習中,學生們可以完全學到一種新的傳統文化知識:《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教師可以透過本詩向學生闡述這種文學產生的背景,此種表達形式是產生于戰國后期的楚辭,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可以引領學生創作幾句“楚辭”,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快樂。教師平時在課堂上應該多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文章,這樣學生們就更加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內涵及思想感情。
(三)開展傳統文化專題課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是嚴肅的,故而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課外收集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素材,然后開展一個專題課,讓學生們自主討論。這樣一種形式給學生們提供一種輕松愜意的環境,令班級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去談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就更為積極。
四、結語
綜合以上,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是高中語文教師教育事業上的“漫漫長征路”,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整體思想還是能夠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綜合古典與現代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是我國目前最為看重的,這直接影響了中國青少年的中國文化傳統觀念的發展。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提高高中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繼承我國優良的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文學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
[2] 廖海蘭.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芻議[J]. 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0).
[3] 王珊珊. 論如何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0).
[4]陳佳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文學教育(中), 201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