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香
摘 要:新課標提出略讀要求,教育者開始重視略讀課文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精讀課為主,略讀課往往是以為讓學生自學,近來略讀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可見它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略讀作為一種閱讀方式,相對于精讀而言,“略讀”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內容,從整體上迅速把握閱讀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斷閱讀材料的重點要點。無論是從教材編排來看,還是從教學策略來看,略讀課都不容忽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略讀;教學策略
一、采用略讀課教學的策略
閱讀課除了要采用目標定向、以標設教,以讀為本,教學過程學習化,組織師生合作、小組合作、個體自主學習動態組合的教學組織形式等策略外,還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反饋調控。這里特指:略讀課的教學要安排在精讀課教學后,以充分反饋、把握學生在該組對重點讀寫訓練項目學習訓練應用的信息。然后根據這些反饋的信息,設計略讀課的教學活動,采用相應的措施調控教學。
(二)注重遷移運用。教材通過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語文園地(或詞語盤點和語文園地,或詞語盤點、口語交際拓展?習作和回顧?拓展),以主題內容構成一個學習訓練單元。一個學習訓練單元,通過單元導讀、課后的練習、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以及語文園地(或詞語盤點和語文園地,或詞語盤點、口語交際拓展?習作和回顧?拓展),側重學習了解某些語文知識,培養訓練某些語文能力,從而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階段性。因此,略讀課文在整組的學習訓練中就承擔著將精讀課中獲得的重點語文知識、方法要求和初步得到訓練的重點語文能力,遷移、應用和進一步訓練養成或進一步了解領悟的任務了。
比如,人教版第10冊第5組側重點學習訓練的內容為:“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通過對精讀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的學習,學生搜集、整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訓練提高,綜合的閱讀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對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的感受、評價能力得到了鍛煉,對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如何感受、評價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學習了解,也領悟了寫人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學習略讀課文《景陽岡》、《猴王出世》時,就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要求,運用方法,進一步訓練、提高這些能力,以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二、活化略讀課教學的教法
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共同承載著深化單元訓練重點的任務,同時還為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閱讀提供了實踐機會。要想提高實效性,閱讀方法的運用非常重要。
(一)整合模塊,加深體悟。主題閱讀即將同一主題或同一作者的兩篇及幾篇文章編排在同一個單元里進行教學。如人教版第九冊第八組課文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安排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澤東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筆者在精讀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采取將兩篇略讀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題閱讀法”。首先進行整體的感知,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毛澤東哪些事情讓你感到十分敬佩,讓你認識了一個你印象之外的毛澤東”研讀文本、進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還了解毛澤東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這樣就使得毛澤東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
(二)捕捉重點,精略互融。雖說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詳略結合、層次鮮明,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會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如何去捕捉教學重點,在“簡”中突出“精”?不妨從單元導語入手。教材在指導學習上有比較系統的設計,每個主題單元前都有導語。導語像一條線索貫穿同一主題的一組課文,建立了學習內容與情感的關聯;導語明確了一個主題單元的學習重點,體現了教材對于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視。
有一位優秀教師在執教《刷子李》時,抓住“黑衣白點”這一富有語言感染力的細節進行重點指導:①閱讀3~11節,抓住“果然”、“居然”、“竟然”等引出的重點句子體會刷子李本領奇絕;②聯系第一自然段,辨析“有白點不要錢是否有點傻”;③再讀第一自然段,對于這個問題有新的體會了嗎?
教師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了略讀課文的本色,凸顯略讀教學中的“重拳敲擊”。
(三)比較異同,開闊思路。充分開掘已學課文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比較閱讀,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既可以是同一內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品、同一內容的不同體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較,等等。如對同一類型的不同作品的比較:人教版第七冊略讀課文《秦兵馬俑》對兵馬俑眾多的類型和鮮明的個性進行了非常細致、逼真的描寫。
總之,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延伸,不但是學法能力上的遷移、運用、鞏固、總結,而且還是文本內容的遷移延伸,應做到瞻前顧后,課內外相互融和,由此,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讀,實現對已有知識的鞏固、積累和提高。要真正認識到略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運用比精讀要多的現實意義。在信息時代,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讀得粗一點、快一點,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會有必要對一篇文章進行深入、細致地研讀,而只要了解它的大意即可,并不求甚解。可見,略讀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也更具有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