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娟
摘? 要:文章從以舊引新、緊扣懸念、創設情境、故事探路、開門見山等幾個點闡述了自己對體育課堂前奏的一些看法。實踐中醞釀了多條體育課堂尾聲的設計方式,具體有:總結式、交流式、口訣式、留白式、鼓勵式。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準備活動;結束部分
中圖分類號:G807.2?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6.017
1 引言
一堂好課,它不僅要求課堂前奏能有先聲奪人之勢,而課的尾聲同樣要有余味無窮之感。這樣有利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吊足學生的胃口,激起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常把課堂準備活動稱作“前奏”,結束部分比喻“尾聲”。然而,日常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仍普遍存在著忽視“前奏”與“尾聲”的現象,主要表現為:
1.前奏與尾聲的盲目性。這主要是部分體育教師忽視了體育課堂上的準備活動與結束部分的教學功能。他們認為所做的前奏與尾聲往往只圖其形式,沒有教學的針對性和目標性。此種現象即是盲目性的最好概括。
2.前奏與尾聲的隨意性。很多體育教師缺乏對課堂前奏與尾聲的應有認識。他們往往在教案的設計中,僅以一個“略”字來代替自己在做前奏與尾聲時所要“說”與“做”的全部內容和過程,以示自己對準備活動與結束部分的駕輕就熟。至于“怎么安排”、“如何做”、“說什么”全憑自己的意愿。
3.前奏與尾聲的乏味性。這是我們教師缺乏對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這樣的準備活動與結束部分:一是內容枯燥、一般化,不能很好地體現出每個教材類型的特點;二是形式單一化,不能適應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此被視為前奏與尾聲的乏味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也就說“前奏”奏得響,就能先聲奪人,引發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如果說,先聲奪人的課堂前奏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那么,輕松活躍、余味無窮的課堂尾聲,也必使一節課得到升華。
2 “前奏”宛如平地一聲雷
2.1 開設情境、渲染氣氛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語錄)。人認識世界,主要是通過情境去展開。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情感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由此,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堂準備活動中利用創設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渲染的氛圍,通過學生的身臨其境與耳濡目染,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情境中的情與理,那么學習的欲望必然也油然而生。這樣的情境式前奏對學生來說,便是其聲可聞,其形可見。例如:水平一的立定跳遠教材。教師通常采用創設“小青蛙學本領”來進行教學。課堂前奏是以小蝌蚪找媽媽為序幕拉開,學生的情緒一點一點地高漲起來了,為隨后的學本領(學習立定跳遠)——幫農民伯伯捉害蟲(連續跳躍)——冬天來臨(冬眠)打下很好的鋪墊。
2.2 以舊引新、自然過渡
古代有學者就有“溫故而知新”這一說法。其實,我們體育教師可以在新舊知識、技術、技能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導入以舊引新,學新聯舊、新舊類比。如:水平二的《前滾翻》教學時,我們可以在準備活動中復習各種滾翻練習,引出團身這一要點,為新授前滾翻技術服務。這種以舊引新的方式是我們教師常用的形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術、技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習的正遷移,循序漸進地順勢延伸過渡。
2.3 緊扣懸念、環環深入
相信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說書的時候,往往于關鍵處,一個“且聽下回分解”,撂得聽眾心急難耐,這就是懸念的妙處。例如:水平二的《籃球行進間運球》,我們在課堂準備活動中向學生展示“會聽話的小皮球”的懸念:我叫它走,它就走;我叫它停,它就停;誰能讓它也聽你的話呢?從這個前奏中,我們可以看到給學生不斷地質疑布障,緊扣一個個懸念,層層深入,無疑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誘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勇于探索的內心需求。
2.4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的最佳動力就是對所學的教材的興趣”、“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新課標又揭示聽故事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體育教師可以在課堂前奏中緊扣教材有關的內容,先講一段精彩的故事。通過故事的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折返跑教材中,我們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喜洋洋與灰太狼》的故事,當講到灰太狼一下就能抓到懶羊羊和慢羊羊,而總抓不到喜羊羊時,學生立刻就說到那是因為跑的有快慢的區別。當再講到你們想跟誰學習時,學生的興趣就激發了,紛紛表示要做喜羊羊,并模仿著活動了起來。由此可見,故事孕育興趣,興趣滋生動力,學習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進行。
2.5 直截了當、揭示主題
很多時候,體育教師為了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提升練習密度,通常采用開門見山式的課堂前奏,而這樣的前奏也多用于復習課。常規來說,在課堂準備活動時就直接揭示教材,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本課所要達到的要求都直截了當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如:水平一《投準》、水平二《跳躍》、水平三《技巧》等各單元的教材復習課上,課堂前奏就是在教師布置的練習中進行的,也只有在一定量的練習基礎上,才能加強密度,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
3 “尾聲”恰似撞鐘余音裊裊
3.1 交流式尾聲、其樂融融
交流式也叫互動式,目的就是為了在體育課堂尾聲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相互之間啟發,談個人的收獲、感想,說說自己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的把握;說說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一起研討練習的經驗。通常這樣的交流式,氛圍輕松,學生無拘無束,自主性較強,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比較樂意接受的形式。
3.2 口訣式尾聲、鞏固新知
所謂體育課堂尾聲的口訣式,即我們體育教師運用形象生動、簡明扼要、易懂易記的特點,結合教材與教學內容精心編制口訣讓學生記憶的課堂尾聲方式。如水平二的前滾翻教學時,用“一蹲二撐三低頭含胸收腹身似球”來概括技術要求。這種口訣式課堂尾聲針對性強,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又能促進知識、技術、技能的牢固記憶。
3.3 總結式尾聲、拓展提升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課堂尾聲形式。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把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加以總結、概括、歸納,系統、完整地呈現,起到整理思維、加深理解、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鞏固知識、技術、技能的作用。當然,總結可以由教師做,也可以先啟發學生做,教師再補充、修正。
3.4 留白式尾聲、發人深省
即我們體育教師在課堂尾聲中引導學生適當騰出一些“空白”,設法留下余味,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想象、去創新和消化、吸收。比如水平一:跑跳單元“龜兔賽跑”一課的結束部分中,教師可以這么設計:烏龜和兔子在賽跑中,雖說烏龜贏了比賽。但是,兔子如果不偷懶的話,你們有沒有想過,最終誰會取得勝利呢?(生:烏龜。生:兔子。)最后的答案有待于同學們課后去揭曉吧。這樣的留白式課堂尾聲不露聲色地將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完全激發了起來,使得課堂自然由課內延伸課外,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3.5 鼓勵式尾聲、增強自信
也許是體育運動的特色,輸與贏、成功與失敗、勝利與挫折注定充斥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這時鼓勵式的課堂尾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此刻,我們教師要以真摯感情、滿懷期望和信任的語言,鼓勵學生,教育學生,使學生養成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榮譽和勝利面前不驕傲的嚴謹治學態度。有時我們教師的一句:“你真棒!”、“你能行!”、“加油啊!”,無形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課堂前奏與尾聲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堂體育課的準備活動和結束部分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體育教師始終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真正要做到獨具匠心,讓體育課堂變得熠熠生輝。再者,如果把引人入勝的課堂前奏比喻成“畫頭”,而耐人尋味的課堂尾聲就是“點睛”,兩者應遙相呼應、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馮克誠.課堂教學設計實用手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11.
[2] 李吉林.導語設計藝術[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