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霞
摘 要: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優先考慮選出與學生核心素養有關的內容,緊扣核心概念,精選教學內容,強化文字情感體驗,并連接日常生活相關知識,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教學內容;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王榮生教授指出:“教什么遠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說一節語文課如何基于語文素養背景提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是由語文核心和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來決定的。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積累、思想情感品質等能力,其要從語文教學內容提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構建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維發展與素養提升的一大任務。本文針對教學內容目標模糊、取舍不當、照本宣科的現象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糾正策略。
一、現狀成因分析
1.目標模糊,無視素養
目前,語文教學還存在很多脫離生活的缺陷,無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大體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以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人文底蘊是第一大基本要點[1]。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它離不開人類社會,離不開人的生活,感受人文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語文課,走進生活的世界中去獲得體驗。可目前閱讀教學最大的毛病是沒有選擇正確的學習內容,脫離生活。不少教師選擇的課文內容,無論語言形式還是內在表達思想,對提高核心素養均無甚幫助。還有些虛玄的說談,引導學生進入歧途,這些現象讓我們認識到應慎重選擇教學內容,對現有教學資源重新調整,增加適當地方課程。
還有,如《萬年牢》《中彩那天》都講了做人的道理,《幸福的賬單》講述孝敬父母的道理。選這些課文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有利,但教學時都被忽略了。
2.沒有重點,取舍不當
目前,不少閱讀課堂仍是學生讀、教師講、學生記、學生聽。不管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教師總是從頭到尾,一篇一課,平均用力,花時一樣多。再則,學生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有很多,感到沒有重點,學了一本書,也談不上關鍵在學什么,雖然一節語文課也聽了、讀了、說了、寫了,但樂學、自主、分享卻很少,在提高素養方面存在缺陷,原因是對學習內容不加重點地選擇、取舍不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進行教材內容處理時,只拘泥于文本教材本身,認為“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把文本內容看作救命稻草,沒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沒有顧及一些本土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活教材,沒有融會貫通。又加上教師只教教材,不懂得讓學生用活教材,對內容的選用缺少收集與生活有關信息,沒有關心生活,沒有關心社會意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自己書”,導致學生核心素養得不到提高。
3.照本宣科,缺乏理解
教師在備課處理教材過程中,本身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沒有深入挖掘、吃透,實踐中往往不易把握合理的“度”,究其原因,是對教材鉆研不到位。在現有的課堂的前提下,教材內容取舍沒考慮到是否與提高素養有關,只是照本宣科,把握不準深淺,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嚴重。比如《祖父的園子》,這是一篇提高生活核心素養的好課文,可教師在選擇內容上,只讓學生表現“好奇、貪玩、幼稚”,沒有講清文章語言平和、樸實,具有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沒有講清祖父與“我”在園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沒有讓學生勾起思鄉情緒,也沒有使學生人文景觀、生活態度素養加以提升。
二、應對策略
鑒于上述不良現象分析,查找根源,尋找相應有效的策略,乃當務之急。在研究出語文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選擇教學內容應從進行語言文字、思維、情感等系列化訓練體系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2]。在突出素養提升的同時,使語文教學刪繁就簡、不蔓不枝,知識體系完備,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且有實用價值,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優質高效。
1.鏈接生活,認識素養
生活事件中有證據,它為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生活事件,尋找其存在的價值,這些價值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提供方便。尋找與生活連接緊密的課文,與學生直接對話,可以改變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如《釣魚的啟示》一文,對提高學生道德素養有很大的促進與幫助。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實踐之難”,即日常生活千千萬萬瑣碎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犯道德底線。因“我”不按規定12點時間之內,爸爸不讓“我”把釣到的鱸魚歸于自己,并堅持放回。這個例子對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很有感染力,課文連接了生活。從這類課文中提取促進核心素養的營養,是十分必要的,能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認識。此外,《地震中的父與子》的父子之愛、《慈母情深》中的母子之愛、《最后一課》中的祖國之戀,都是提高學生道德認識的課文,應把它們當作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2.加強朗讀,潛心會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占鰲頭。張田若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的確如此,語文素養的提升靠積累、靠運用。要積累,就要多讀。要傳承祖國文化,培養小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就應當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選擇一些有感染力、詞匯豐富、在遣詞造句方面堪稱范本的佳作,讓學生多讀成誦,增加積累,增強他們對語言的直接感知力。例如,《觸摸春天》一課的主人公有其特殊性,小學生都是視力正常的人,沒有經歷盲目的生活磨難與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所以,教師指導學生選擇第三到第六自然段反復誦讀,對主人公豐富的感情加深了解。在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體驗之中,積淀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們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
又如,《桂林山水》的第2、3、4自然段,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充分誦讀《桂林山水》這些整齊的句式,讓描寫生動、比喻恰當、用詞豐富的美文深刻印入學生腦海,如水的詞語:水平如鏡、波濤洶涌、清澈見底;山的詞語:奇峰羅列、怪石嶙峋、突兀而立、高聳入云等。再組織運用“測試”的方法,讓學生在直觀中對比,以“我家的山水”進行描寫對比,并關注文章結構特點和表達效果。
學習運用語言文字,需要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還要回歸生活,用心體會,如小練筆“我家鄉的山與水”,正是對語言素養表達運用的考查。讓學生練習排比的句式和并列的句式,在句式應用中,實現學生與文本語言的對話。另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應放在第一位,包括教學重點內容選擇得當,語言文字分析、品味、熟讀得法,這樣文章的表現手法和景物特點在學生朗朗的誦讀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同時語言本真的生命狀態也還原了。模仿練筆,應避免為練筆而練筆,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建立密切的聯系,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實踐中感受到運用的重要性[3]。只有體驗了用語學習給生活帶來的美,才能保證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3.增強激情,感抒情懷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文本中描寫人們對祖國、對領袖、對英雄、對父母的情感的文章,有的放矢點撥。教學時,要選出來,作為情感激發的重要板塊,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素養,培養其對黨、對領袖、對社會主義、對社會公德和道德品質的正義感。例如,《青山處處埋忠骨》要通過毛澤東、毛岸英父子的深厚情感的激發,讓學生了解先輩為國捐軀的無畏精神、國家領袖無私而復雜的父子深情。又如,教學《再見了親人》《十里長街送總理》這兩篇感情濃厚的抒情散文,教師在范讀時,適時對送別文段配樂,讓學生完全沉浸在與親人告別那種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的情感之中。通過創設情境,感染課堂氣氛,用人民對中朝友誼、對國家領袖崇敬愛戴之情來開啟學生情感之門,升華了主題,語文素養得到了培養。
4.入境明意,形神皆清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之一,要說散文“形散”,其實那也是表面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抓住或以物為線,或以事為線,或以時間地點為線,沿著這條“明線”去分析文章的內容,就可以明了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選材組材的目的是什么,它是散文的立意,也就是作者的感情線索,是暗線。兩條線都抓住了,散文的“形”與“神”就明晰了。
例如,《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以“駱駝隊”為線索,回憶了童年生活中與駱駝有關的四個生活畫面。這四個生活畫面“學咀嚼”“談駝鈴”“想剪駝毛”“問駱駝去處”乍看沒有多大關聯度,細品則環環相扣,是本文材料安排上的精妙之處,使條理異常清晰。上課伊始,教師告訴學生今天要與大家一起學習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一篇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接著請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個課題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經過觀察,發現題目是由三個詞并列組成的,詞與詞之間用“·”隔開。文章一定是有關冬陽、童年、駱駝隊的,感覺像詩一樣。然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請他們說說從課題中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駱駝從遠處緩緩走來,一個扎著小辮子的小女孩站在冬陽下靜靜地望著。”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在暖烘烘的冬日陽光下,一隊隊系著駝鈴的駱駝正‘叮叮當當向一位小女孩走過來。” ……學生想象畫面,并通過預習中所獲得的信息及教師的點撥,基本上能完整地講述“學咀嚼”“談駝鈴”“想剪駝毛”“問駱駝去處”畫面內容,課文的明線由此就抓住了。
文章的結尾有這么一句話:“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心頭。”這是作者不由自主的情感泄露點,教師抓住這個點設問:為什么童年那些事又重臨“我”的心頭呢?學生思考之后,明白了這是因為作者對逝去童年的懷念。這樣,“暗線”也清晰了。
核心素養下散文類的教學,要把握散文自身的文體秘籍,抓住明暗兩條線,品賞語言表達特質,關注作者個性,感悟情感真諦,上出散文類文體教學的特色。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一定會不斷得到提高。
三、結語
美即生活,許多人生哲理從日常生活小事悟出。美即生活,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課文,大都與日常生活連接得緊。只要我們選擇得當,教學有方,就能從這些教學內容中提取有用價值,真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韋冬宇.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7):23-25.
[2]孫 穎. 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旬刊),2013(9):32-34.
[3]周 宓,李 瑛.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開放性試題多維評量模型的設計與探索[J].中國考試,2017(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