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摘要】本文以《秋天的懷念》的學習為例,論述教師在開展景物描寫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回到課文,品味課文的寫作技巧,思考并嘗試將學習所得運用到寫作練習中。
【關鍵詞】《秋天的懷念》 課文 景物描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107-02
隨著學齡增長,學生已經懂得記敘文固然要以寫人記事為主,但不妨穿插一點景物描寫,以增加文采與感染力。關鍵是如何適度而又得體地描寫景物,這就不是一下子能掌握的技巧了,得不斷學習和練習。筆者告訴學生,課文就是最好的作文,這是必須堅持的一個信念。在練習作文的過程中,與其尋找所謂的“優秀作文選”做參考,還不如再次回到課文,好好品味一下課文的寫作技巧,思考并嘗試將學習所得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練習中。下面筆者以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課文《秋天的懷念》的寫作借鑒為例,說明以上觀點。
一、課文中的景物描寫及其技巧、作用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此前已經教過,筆者引導學生再次回顧課文,明確學習目的,即分析這篇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技巧,體會這樣進行景物描寫的作用。
第1段:“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這段話簡潔勾勒,虛實結合,既含蓄又強烈地展示了“我”的心情之糟糕。因為雙腿癱瘓,“我”對生活喪失了信心,看不得那些和自己形成對比的美好事物。這段話也突出了母親照顧殘疾兒子的艱難,強調了她的堅忍與剛強。
第3段:“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這段話也是簡潔勾畫,虛實結合,但在寫視覺的同時突出了聽覺。落葉的聲音和“我”心靈的聲音形成合奏,暴露了“我”的凄慘和絕望。為母親刻意遮擋并提議去公園看菊做了鋪墊,通過這一完整細節生動地展示了母親的聰慧與對“我”的憐愛。
末段:“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段話與前文的簡潔不同,這里運用了排比與擬人,鋪陳景物,寫得明媚而繽紛。一則借物喻人,贊美母親偉大的品格,二來顯示了“我”在母親溘然長逝之后的覺醒、振作,強調“我”終于明白生命的苦難與美好,三也為文章畫上了一個有詩意和深度的句號。
二、課文對學生學習景物描寫的啟發
對這篇課文的景物描寫進行回顧后,筆者引導學生總結收獲,學生達成以下共識:
1.穿插景物描寫能更豐滿地刻畫人物形象,更深入地表現人物品質。
2.景物描寫的方法是靈活的,可以寫不同感官獲得的不同印象,可以或略或詳,還可以虛景實寫,實景幻化,但目的是為了表達感情,突出主旨。
3.好的景物描寫無疑使文章更優美、更有感染力,此外,它還能發揮連綴作用,巧妙地使文章內容渾然一體。
三、學生在重溫課文后的寫作嘗試
在后面的單元作文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所得,通過生動、細致的景物描寫烘托氛圍、刻畫人物。學生的作文得到了改進,下面筆者挑選學生的幾個作文片段,并對這幾個片段進行分析。
例1:《這天,我回家晚了》片段:“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空中只有幾片殘云。家離集市有點兒遠,我不禁加快了腳步。然而天似乎也黑得更快了。我莫名其妙地生出一點慌張,觀望四周,路旁的野草叢被晚風吹得沙沙作響。”該片段通過天色、晚風的描寫,從視覺、聽覺、幻覺等多種角度,創設了薄暮冥冥的環境以及詭異恐怖的氣氛,為后面發現“兩狼綴行”做足了鋪墊,也生動地展示了“我”這個屠夫的畏懼心理。
例2:《新生活開始了》片段:“教室的窗外長著幾棵樹,微風拂過,綠綠的葉子變成了一雙雙小手,‘嘩啦嘩啦地為我們鼓掌,像是在喊‘加油。”該片段寫樹的動態與風的聲音,側面展露了“我”的心境,簡潔而生動地抒發了“我”跨入中學的喜悅與激動。
例3:《那一次,我真幸運》片段:“可這該死的路燈,這時候好像忽然變得特別暗,害得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樹影,哪個是真人。灰黑的天空仿佛怪物張開血盆大口,要把我吞進肚子。”該片段描寫光線和天色的變化,又運用擬人修辭,把“我”尋找奶奶過程中的焦慮與憂郁展示得十分細致。這也為下文同樓姐姐亮相渲染了氛圍。之后“我”幸運地得到她的幫助,聯系上了奶奶。這個并非熟人的姐姐儼然天使,她那明媚、溫暖的形象自然刻在了“我”的心里。這里的景物描寫起到了鋪墊和反襯的作用。
例4:《我們是一家人》片段:“雨依然下得很大,冰涼的雨滴像淘氣的孩子,不斷地往我們臉上撞,朝我們懷里鉆。”該片段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觸覺,生動地描述了雨的可厭、可怕,既暗示了“我”的狼狽、苦楚,又自然引出下文母親千方百計為“我”遮雨情形的一連串描寫,突出了母愛的偉大。
例5:《我的偶像》片段:“窗外湛藍的天宇、潔白的云朵仿佛在召喚我,斑斕的陽光照在臉上,暖暖和和的。我知道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更美的。”這段景物描寫比較注重色彩,一則充分表現了“我”受到偶像啟發之后的信心大增,二來也把“偶像”置身于一個和諧的背景圖中,讓這一主人公形象顯得特別清晰、高大,還暗藏畫龍點睛之意。
從這些作文片段可以看出,學生的確對課文做了深入有效的反復品味,也在積極嘗試借鑒其景物描寫之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雖然因為年幼,學生的表述難免還少了一點優美與深沉,略覺粗糙和簡單,但因為有了景物描寫,他們的作文總體上多了一些文采與情思。
有鑒于此,除了《秋天的懷念》一課,筆者還結合七年級上冊的部分其他課文,設計和實踐了如下訓練:
教師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依據學情靈活處理,但必須牢牢把握學習景物描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這一個大方向。
實踐證明,通過這種借鑒嘗試,學生明白了寫作是有章可循的,知道了課文可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懂得了以后要更多、更深入地閱讀和品味這些經典,這才是最重要的收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