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雯
摘 要:目的:探討高中生睡眠質量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500名高中生的睡眠質量指數(PSQI)、生活事件量表和應對方式進行調查。結果:睡眠問題檢出率為23.4%。睡眠問題組的總應激、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和懲罰得分均高于無睡眠障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睡眠障礙組的自責、幻想、退出和合理化得分顯著高于無睡眠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PSQI總分與解決問題呈負相關,與學習壓力、戒斷呈正相關。結論:高中生睡眠問題不容忽視。睡眠質量與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有關。
關鍵詞:高中生;睡眠質量;心理社會因素;相關性
一、對象與方法
1.高三學生無法參加調查,因為他們需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本研究以一所城市重點中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為基礎。
2.方法
(1)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三所高中一年級和二年級,選擇12個班級。
(2)采用實地調查法進行自我評價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自制問卷:睡眠質量指數(PSQI):性別、年齡、年級、家庭、獨生子女、劉賢晨修訂版中文版、近一個月評價等七個組成部分。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和日間功能障礙,根據PSQI評分,各分量得分0~3分,累積分量越高,睡眠質量越差。根據PSQI=8或以上的標準PSQI因子,得分等于或大于2,表明部件的質量或數量很差。成人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27個項目組成。評估時間接近一年。對于每個事件,首先確定它是否發生,然后評估事件對它們的影響。
(3)在調查過程中,調查者給出了統一的指示,參與者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了指示。回答問題后,在現場收集問卷,刪除信息不完整的無效問卷。
(4)統計分析:用Excel建立數據庫,SPSS 16統計分析。
二、討論
1.不同睡眠狀態下高中生生活事件的比較研究
睡眠障礙組的總壓力、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和懲罰因子得分均高于無睡眠障礙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不同睡眠條件下高中生應對方式的比較
睡眠問題組中的問題解決和求助因素低于非睡眠障礙組。自責、幻想、退縮和合理化因素得分高于沒有睡眠障礙的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結論
睡眠是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睡眠是高中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具有豐富的學習能量。研究結果表明,高中生睡眠問題檢出率為23.4%。一些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們對孩子非常嚴格,當孩子們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會批評甚至責罵。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有錯誤的歸因、自我貶低、內疚悔改。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孩子可能仍然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面對學習考試,孩子會養成精神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為了方便家長參與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每班教師將設置24小時心理健康咨詢熱線。父母遇到麻煩,隨時請求幫助,班主任為家長提供有效的策略,針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家庭咨詢。
在一個小組中,個人不知道該怎么做,他們傾向于選擇符合團隊中大多數人的行為,當他們偏離團隊時,他們會害怕和焦慮,心理偏見的學生更可能害怕偏離小組。因此,要糾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就要營造團結互助、文明自律、勤奮學習和實踐、保健的校園氛圍,通過示例教育,集體中學生的心理偏差將逐漸淡化異常心理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睡眠評分、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和懲罰因子得分均高于無睡眠問題,表明高中生的睡眠問題更為突出。一方面,長期睡眠問題影響個人的日常活動,會使學生感到疲勞,注意力也會不集中,記憶力也會減退。同時,他們對日常社交活動與學習的熱情也會下降,間接地影響了學業成績。另一方面,更多壓力會導致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更多的睡眠問題。反應是個體對現實環境的自覺、有目的和現實的調整,處理諸如“試圖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找到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吸煙和飲酒”“消極反應”等問題,“麻煩”和“幻想可能會有一些奇跡來改變現狀”等心理因素。調查結果顯示,積極應對方式與高中生適應能力呈正相關,消極應對方式與高中生適應能力呈負相關,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培養積極的應對方式,減少日常生活和學校的消極應對方式。
高中階段生理和心理變化讓學生不是很適應,高中生心理發展并不完善,處于自我和自我中心階段,道德判斷主要以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為主,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環境變化的混亂、煩躁和焦慮,導致心理偏見,如逆向心理學。呼吸調節方法可以有意識地改變呼吸節奏、深度、調節心態,使其達到合適的水平并保持休息的穩定性。睡前學生緊張,常伴有呼吸急促,可緩慢吸氣,吸入更多氧氣,促進身體恢復身心,掌握緩慢、均勻、細長,持續呼吸的關鍵,可通過呼吸恢復,減少心理活動和力量的影響。
心理訓練的基本任務有兩個:一是形成明確的訓練方法,二是形成良好的訓練愿望。教師要采取高度穩定的措施并激發他們的榮譽感。老師在訓練中,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后要及時推動,但學生往往沒有心理準備,所以學生應當調整自己的心理,培養適宜他們的睡眠方式,盡量克服他們的疑慮和恐懼。
參考文獻:
李樑.身體鍛煉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