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第一中學,內蒙古 鄂爾多斯)
所謂“走班制”,是指學科教師與教室固定,學生根據自己學習需要及實際能力層次,自主選擇學習班級,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都存在顯著差異的一種教學模式。走班制在歐美發達地區已經有了成熟運用,但就國內運用現狀而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由于學情不同,教師也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教學藝術,根據自己的教學實情進行針對性優化、完善,以期更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最大程度發揮其教學效果。
走班制不只是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能力高低選擇學習班級,更重要的是打造多元的課程教學體系,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課程或教材,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創造力,讓學生實現個性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從學校層面重建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結合本校教學資源、教學能力,為學生制定詳細的培養目標與方案,如通過選修與必修結合、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等多種方式,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權,在保證達到相應培養目標的情況下,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愛好靈活地調整所學各門功課的比重和速度,根據自身個性合理選擇學習方案,由此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走班制最大的優勢是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的教學做法,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要。因此這就需要學校引入分層教學、最近發展區理念,合理劃分教學層次,在教學情感上一視同仁,在教學行為開展上區別對待。如學校可以通過多方位考查,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智力水平、知識基礎、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將某一學科劃分為四個不同層次的教學班級,每個教學班級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都要面向本層次學生,如在面對學困生時,教師的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課堂教學內容不宜過多,以基礎知識鞏固為主,教學方式也主要以興趣教學為主,由此激發學生學習信心,夯實學生基礎,幫助學生完成層次遷躍。針對學生上課班級而言,教師可以給出上課建議,允許其向上或向下自由變動一級,學校建議只做參考,充分將學習自由交還給學生。這個考核只是短期的,其教學層次、教學方式設置也是短期的,每八至十二周教師必須充分摸底,當然對每個學生的摸底結果教師要嚴格保密,保護學生自尊自信,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走班制”教學中得到長足進步。
由于走班制打破了傳統行政班級模式,這給教學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可控情況,因此必須構建與走班制相契合的教學管理體系,才能夠實現教學進步。其一,學校要確立人本教育理念,真正以學生成長為需要,加強教學監督,聽取學生與授課教師意見,尊重人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其二,班主任要加強班級管理,“走班制”客觀上要求班級管理工作更加細化和深化,要適應“走班制”的特點和內在要求。由于在走班制中行政班級內學生分散到各班級上課,班主任教師不好監控每一位學生,且人員流動也導致任課教師對大部分學生不熟悉,這給班主任管理工作帶來了無形的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打造一支高效的班干部隊伍,打破傳統班級管理方式,如在每個教學班級設置三個常任負責人,由班干部兼任,班主任重點管理負責人即可,又如在班會課上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教育,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爭取讓每位學生管理好自己。其三,班主任要經常聽課,了解自己班級學生學習狀態,找出班級學生近期面臨的學習問題,并進行針對性干預指導。其四,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善用情感,由于走班制下不論是任課老師還是班主任,其與學生熟悉程度都不如傳統教學模式,倘若教師都以冷冰冰的態度面對學生,在教學管理本就弱化的情況下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或管理活動中要富含情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關心與關愛,如此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才能更加主動地參與,更加配合教師教學活動開展。
上文提到要對學生進行摸底,其實這就是評價過程,要對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妄圖通過一場考試完成對學生的分層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上課時及時記錄學生狀態、情感及知識掌握情況,班主任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摸清學生心理特點、學習態度等,再結合考試測驗,通過多元評價體系力求構建最完善、最清晰的學生個體,由此反饋到教學實踐中,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優化,實現教學質量提高。
雖然“走班制”教學模式在我國處于摸索階段,但其光明應用前景是可以預見的。本人根據自身教學研究,提出了四點教學建議。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為目標,敢于嘗試新教法、新理念,不斷學習,完善自身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教學改革創新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鹿星南.走班制:內涵、問題與改進[J].教育導刊,2015(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