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誠 朱偉
【摘 要】蘇南地區部分初中學校“邊緣化”的成因不盡相同,主要集中在教師隊伍老化失衡、學校文化離散斷裂、生源質量連續下滑、教學管理松散低效、社會聲譽日漸式微等方面。“邊緣化”初中學校要走出辦學困境,不僅要靠教育行政部門指導,更要有自我發展的覺醒和行動。
【關鍵詞】邊緣化;教師隊伍;學校文化;生源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2-0007-03
【作者簡介】1.楊勇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20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2.朱偉,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南麻中學(江蘇蘇州,215200)副校長(主持工作),高級教師。
在蘇南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速度快,近20年來,各學段教育呈現高位均衡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一方面,部分小鄉鎮居民家庭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大中型鄉鎮(城區),適齡孩子大多進入建在老城區周邊的開發區、新區的優質學校讀書,老城區學校和小鄉鎮學校出現了生源日益減少的“空心”現象。另一方面,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其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日益凸顯。漸漸地,教育高原中也出現了“洼地”,其中大多數是初級中學,我們把這些學校統稱為“邊緣化”初中學校。這些學校的出現,使基礎教育又面臨著均衡發展的新難題。破解這個新難題,需要政府對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的調整,更需要學校自主發展的意識與實踐。基于此,筆者隨訪并調研了15所蘇南“邊緣化”初中學校,發現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邊緣化”初中學校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學校“趨邊緣化”的成因不盡相同,也很復雜。但是,各校辦學現狀和面臨的困難十分相似,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隊伍老化失衡
原本在蘇南的老城區和周邊各鄉鎮都有一批辦學有歷史、有文化傳統的優質初中學校。但是,隨著蘇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布局調整,大量鄉鎮合并。部分家庭從周邊鄉鎮向城區遷徙,老城區居民向新城、開發區遷徙,造成這些學校生源銳減,師生比嚴重失調,教師隊伍超編現象嚴重。在隨訪的一所鄉鎮初中,42位教師,只有296名學生,師生比為1∶7,在對一所地級市老城區初中的隨訪中,發現該校的師生比更加“夸張”,教師70位,初中三個年級只有227名學生,師生比僅為1∶3。一方面是教師超編,另一方面是學科結構性缺編問題十分突出。歸因是:連續多年只有老教師退休,沒有新教師補充。而現行的人事管理政策,又不利于教師跨學科、轉行任教。在這類學校中,一些學科的教師工作量很重,而另一部分教師工作量很輕。師生比例嚴重失調,一方面會使得學校績效考核矛盾加劇,另一方面,容易導致教師滋生惰性。另外,這樣的學校教師平均年齡往往偏高,在隨訪的幾所初中學校中,教師平均年齡均在45歲左右,有的學校甚至超過50歲,整個教師隊伍的活力下降。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師想方設法調往優質學校,而優質學校由于不斷擴容,骨干教師緊缺,也在千方百計地“吸引”人才。“邊緣化”學校的教師隊伍缺少了骨干引領,隊伍日趨渙散。長此以往,一旦生源回升,教師工作量增大,或者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教育資源重組,都會給學校工作帶來層層阻力。這類“邊緣化”學校在教師培訓、培養上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沒有在學校的現有實際、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化差異的基礎上,組織教師的培訓、培養工作,目標模糊、舉措缺乏,不僅導致教師專業成長緩慢,而且直接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學校文化離散斷裂
隨訪的幾所初中曾經都是優質學校,都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但是,處于“邊緣化”的當口,部分學校的領導班子失去了定力,亂了分寸,“病急亂投醫”的現象較為普遍。學校往往想通過把“分數”搞上去,把畢業生進入熱門高中的比例提上來,以此來提高學校聲譽,留住生源,推動學校進步。卻不知丟掉了學校文化的傳承意識,忽視了培育優勢項目、錯位發展的價值追求。如果學校沒有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文化引領,那么就不會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師生的歸屬感、榮譽感就會逐漸消失。學校內部是非紛爭此起彼伏,社會投訴學校的事件接二連三,給本來辦學形勢嚴峻的學校帶來諸多發展障礙。我們隨訪的一所蘇州的鄉鎮初中校,20世紀90年代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在同類學校中鶴立雞群,21世紀初以構建“研究性校園”來打造學校特色品牌。由于鄉鎮的合并,學校被“邊緣化”,骨干教師流失嚴重,優質生源外出就讀,教育質量嚴重滑坡。學校在八年間換了4任校長,缺少一貫的發展思路,前行步履艱難。我們參訪的另一所老城區初中,前幾年還圍繞著學校的文化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管學生學業成績不佳,有聲有色的學生活動在區域內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學生對學校有很強的歸屬感。但是,學校領導調整后,學校以集中思想抓教學質量為由,一切圍繞著學科教學“抓”分數,校園活動形同虛設,結果考試成績雖然從區域內中等偏下回升到中等偏上的位置,著實實現了一個大跨越,但是施教區的居民還是不認可學校的辦學“績效”。而學校失去原來的文化特質和價值追求后,學生學業負擔越來越重,家長滿意度越來越低。
(三)生源質量連年下滑
隨著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入學,使得生源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其中學困生的比例不斷攀升,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越來越多。隨訪的一所學校有25%以上的學區內優質生源流失,同時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涌入。在隨訪的幾所蘇州市下屬區(市)的鄉鎮初中里,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比例高達70%以上,最高的達到85%以上。這就給學校發展帶來了新問題:一是教師教學沒有了“優越感”“成就感”;二是學生少了同伴互助的學習基礎;三是教育行政部門缺少了分類考核學校、考核教師的制度。這導致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嚴重下降;不同地域的學生帶來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由于學校應對策略不到位,就造成外來生源的行為習慣不能適應本地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學習效率較低,學業成績較難提高。
(四)教學管理松散低效
“邊緣化”初中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學管理松散,領導和教師普遍存在“抱怨”情緒,而不是在工作中改變策略設法脫困。在隨訪的部分學校中發現,盡管師生比失調,但還是沒有實行小班化教學,加強針對性一對一輔導,依然固守整班教學的模式。在隨訪的一所地級市老城區初中,該校雖然實行了走班分層教學,但是只限于不同層次學生做不同的作業,課堂教學的目標設置、知識的呈現方式,在不同層次的班級中沒有什么差別。在對一所鄉鎮初中的隨訪中發現,教師的集體備課形同虛設,教師教的內容與備課內容完全分離,集體備課成了部分教師“省力”的捷徑。集體備課價值指向不明,一些練習課、復習課、試卷評講課等值得研究的課型,卻幾乎沒有涉及。在隨訪的大部分學校中,學生作業普遍依賴現成購買的習題本,沒有教師針對學情的自編作業;測驗的試卷也沒有根據學生學習基礎進行合理編制,大多數使用購買的試卷。對于這部分面臨諸多辦學困難的學校,相關部門甚至沒有一套能促進學校發展的評價機制,還是用常規辦法來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課堂。
(五)社會聲譽日漸式微
隨訪的這些學校,普遍缺少對外展示自身辦學優勢、辦學特色的意識和策略。在隨訪師生比1:3的那所初中時,在與學生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學生都知道學校的優勢就是小班化教學,教師幾乎都是作業面批,一對一輔導,師生由于交流頻繁,所以關系較融洽。但是,在電話隨訪家長時,家長幾乎不知道學校為學生的學業進步做了哪些工作。可能出于辦學的艱難,自信不夠,學校忽視了辦學傳統、辦學優勢、辦學特色的推介與宣傳。而一旦沒有正面的、有利于學校的輿論傳播,負面的輿論往往會把學校推向“邊緣化”。
二、初中學校去“邊緣化”策略建議
“邊緣化”初中學校如何走出辦學困境?這不僅要靠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指導,學校更要有自我發展的覺醒和行動。根據調研所得,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厘清思路,錯位發展,完善學校頂層設計
這類學校首先要重視學習,要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來指導學校的工作,要善于借鑒優秀學校的辦學經驗,結合學校實際,厘清發展思路,切實做好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從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張,確立正確的育人目標,精準發力,傾注一切力量,聚集一切資源,讓優勢項目優先發展,從而帶動學校的全面工作,促進學校整體進步。
(二)針對學情,優化課堂,提升課程實施質量
學校要基于實際和發展愿景,對各級各類課程進行個性化、校本化的“改造”,使之更能契合學校的培養目標,形成針對學情的課程菜單。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要改進、優化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師生比的優勢,推進小班化教學和分層走班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切實提升教學質量。
(三)科研先導,研學一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以教育教學科研為先導,通過行動研究來引領教師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要立足于現有實際,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化差異,采取切實有效的新舉措,著力全面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的成長。特別是要搭建多樣平臺,把教研與科研有機融合,助推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成就感。
(四)利用優勢,培育特色,推動學校全面發展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尋求促進學校進步的有力支撐,從而拓展辦學特色項目,提煉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在學校共同價值觀引導下,對特色項目加以科學合理整合,把零散化、碎片化的特色進一步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名片;不斷完善推進措施,精心設計一系列的教育活動,進而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
“邊緣化”初中學校作為教育發展中的一種典型現象,反思其成因,我們認為:面對現實,銳意改革,尋求自我發展,才有可能“去邊緣化”。只有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明確自我發展的路徑,落實切實可行的舉措,才會讓“邊緣化”初中學校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