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進軍號角。教育領域需要高質量發展,一所學校需要高質量發展。作為校長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也考量著校長的政治智慧、管理智慧,高質量發展更需要校長擔當。那么,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校長擔當如何才能落地生根,讓理想變為現實?答案是讓這種“擔當”體現在學校管理思路與實踐的創新上。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校長擔當;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2-0041-02
【作者簡介】孫小青,南京市高淳區實驗小學(南京,211300)校長、黨總支書記,高級教師。
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進軍號角。教育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一所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才能落地生根,讓理想變為現實?作為校長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這考驗著校長的政治智慧、管理智慧。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區實驗小學為例,闡釋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校長擔當,而這種“擔當”又切切實實體現在學校管理思路與實踐的創新上。
一、關注文化傳承與豐富,學校內涵建設再出發
文化是學校的“DNA”。學校以“學山文化”作為學校品牌的核心,深入傳承“學山”文化,持續豐富“學山”內涵,以高雅、博厚的學山文化底蘊感染每一個實小人,促其內化為自覺要求,讓其真正成為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學山文化,營造強大的文化場。辦學過程中,學校各項工作恪守“親仁近智”的理念和“好學力行”的校訓,以各項活動為載體,利用豐富的學校文化資源來營造強大的文化場,使學山文化蘊涵的能量釋放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打造學山品牌。
二、關注精細與效率,教育質量再提升
1.以德育方式的轉變提升德育實效。
一是下移德育工作重心,推行四級管理模式。年級主任擔任具體工作落實的責任人,大隊輔導員擔任協調員,整合學科教師和班主任資源。德育主任全程關注進展的目標導向及來自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校長室組織多方力量,在“目標、理念、策略、保障”四個方面把握德育工作的價值取向。
二是注重德育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層次性。道德是分層次的,低一層次的是社會所允許的,較高一層次的是社會要求每位公民必須做到的,再高一層次的是社會所提倡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特點一是全民性,二是非終結性。這就決定了小學要進行的是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但我們也要讓學生逐步建立追求高尚道德的正確價值取向。
三是激發學生內在主動意識,變他律為自律。通過師生和生生的交互教育作用,把學生引向既定的德育目標,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修養,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實現從強制向民主轉化。通過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掘出學習需求,把德育過程變成學生主動的道德修養過程,使學生在過程中主動獲得道德情感體驗,實現從被動向主動轉化。
2.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健康的體魄是生活、學習、工作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沒有健康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將學生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心理健康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基礎任務來抓。加強體藝課程管理和時間管理,扎實做好體育課、大課間體育活動、課外體育鍛煉“三落實”工作。同時,積極開展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資源教室”和“心理咨詢室”建設工作,積極構筑健康平臺,開展各項健康活動,為提高學校教育水平服務。
3.強化教學質量意識。
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責任感、自覺性、能力水平以及學生學習態度直接相關。提高教學質量應該實實在在地落實在每一堂課的質量上,按照上好每一堂課,落實好每一個知識點,教好每一個學生的要求,倡導教師在“干”字上動真格,在“實”字上下功夫,在“創”字上求突破,在“好”字上看效果,抓細抓實教學流程管理和教學研究。
4.完善質量監控機制。
一是完善教材分析機制。教研組、備課組每周安排一定時間進行教材分析,通過交流、研討,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安排意圖,明確教法與學法。二是完善備課檢查機制。教務處采取定時與抽查的方式檢查各科教師的備課,備課檢查不面面俱到,突出重點,突出有效。不僅看文本,更聽教師說,說備課中的思考,說備課中的收獲。三是完善作業檢查機制。作業檢查重點要查出題質量和對學困生作業的批改與輔導情況。四是完善聽課機制。我們除了抓好校內研究課之外,更完善了推門聽課機制,這樣的方式能使我們更真實地了解教情、學情。五是完善作業布置機制。作業的布置在“質”上下功夫,教務處組織骨干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建立作業題庫、建立階段性調研題庫,并逐步完善、優化。六是完善質量檢測分析機制。對各學科進行跟蹤質量檢測,檢測的形式靈活,檢測后進行質量分析,分析重在尋找問題,明晰整改措施。
三、關注結構與核心素養,課程改革再深入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樹立“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參考”的思想,積極探索基于豐富資源的學習、基于真情實感的學習、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基于互相合作的學習。教務處組織教師進行新課程實驗展示活動,切實做好“四個優化”:一是優化教學節奏,二是優化教學活動,三是優化教學過程,四是優化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應作為一個與學生完全平等的角色出現,并樂意成為學生提出問題的傾聽者,讓學生感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
2.強化高效課堂研究。
一是重視專題研討,專題教學研究中做好“三個一點”:找出一個“亮點”,指出一個“缺點”,提出一個“建議點”。二是做好傳統的高效“金點子”交流、分享活動。各學科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周開展一次交流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通過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三是充分發揮好教研組的作用,使教師專業水平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四是做好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各學科組結合實際,除做好匯報教學工作外,還要充分發揮骨干教師指導、引領作用,讓他們上研討課、做微型講座等。
3.深化特色建設。
一是加大特色建設。在做大做強“一部二院三團”特色建設的同時,我們重點在學科建設上下功夫,責任處室對學科建設進行高標準規劃,逐步打造出與省級老牌實小相匹配的學科特色。二是加大社團建設。我們利用校內教師資源,充分利用學山微課程的開發成果,組建起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文學類、動手實踐類、主題探究活動等社團,聘請專兼職輔導教師,有計劃地指導社團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