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校課程建設實踐中,存在重量輕質、過分關注特色化的不良傾向。為此,應實現課程體系建設的兩大轉向:一是要明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次關系,從課程建設轉向課程體系建設,并重點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是要明確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校本課程由特色化轉向素養化。
【關鍵詞】課程建設;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深度學習;課程基地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0-0041-03
【作者簡介】任曄,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77)副校長,高級教師。
自國家試行課程體系三級管理以來,學校在課程選擇上有了一定的決策自主權,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引起了極大關注。同時,在實踐層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警惕的弊病,如聚焦于校本課程的特色化,“某某課程”遍地開花,重量輕質,動輒開發幾十甚至上百門校本課程。要糾正這一問題傾向,一是要明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次關系,從課程建設轉向課程體系建設,重點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是要明確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校本課程由特色化轉向素養化。以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為例,談課程體系建設的兩點走向——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與校本課程的素養落地。
一、學校課程建設的愿景
一是通過保障學生在校三年的全經歷式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得以提升,通過健全人格和發展個性,培育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人;二是通過探索實現深度學習或非文本知識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使課題研究進入主動狀態,在反思性實踐中提升專業素養;三是學校內涵及特色的自然形成。
1.核心理念:培養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人。
學校的育人目標是有積極的參與熱情、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較強的合作意識、有健康的興趣愛好。教育成全人,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人應該具備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豐滿等特質。
2.實施策略:指向深度學習,依托課程基地。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策略是立足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課程,保障基礎學力;面向有學術潛力和興趣的學生,開設指向深度學習的拓展性學科課程和項目學習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和創新能力;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依托學校課程基地群,豐富校本課程,拓展學生視野,激發興趣培養特長。
3.實施目標: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目標,也是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的核心指標。學習方式變革是未來學校的關鍵,未來學習將打破強調標準統一的教學秩序,允許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幫助他們達到自己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二、學校課程結構概述
課程結構是不同類別課程的一種有機組合。在“基于學生發展、符合學校實際、全員參與建設、關注教育價值”的課程方略下,我們構建了“目標整體、結構多元、尊重選擇、發展個性”的課程體系。
在上述體系中,從課程功能來看,國家課程在校本化實施中,依托“深度學習”前瞻性項目,發展以思維力為重點的學習力;校本課程在特色化發展中,以課程基地群為學習環境,發展以合作力、實踐力為基礎的創新力。從課程性質來看,不僅有必修課程(如各科基礎課程),還有必選課程(如數學研究性學習)、學生自選課程(如健美操)。從表現形式來看,有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如淺閱讀區、開放式校史館)。
三、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一體兩翼”實現深度學習
學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所學校的課程歷史。2016年,學校開啟“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變革研究”,進一步強化課程內涵,使課程回歸學習本身。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依托“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變革研究”省前瞻性基礎教育改革實驗項目,以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基礎課程為主陣地。為滿足學生深度學習的需求,合理統籌課時,開發拓展性學科課程,為滿足學生無邊界學習的需求,開發課外項目學習課程。
1.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為主陣地,落實國家課程方案,以教材為主要課程資源,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旨在保障基礎學力的養成。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倡導目標引導下的合作學習。目標引導保證教學活動不偏離正常航線,保障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全體學生中達成。具體操作路徑是基于課程標準,制定單元目標,然后分解成課時學習目標,并以目標引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合作學習促使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確保學習效果處于學習金字塔塔尖。具體操作路徑是以任務單呈現合作學習任務(問題),獨立思考形成問題解決的初步方案,然后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完善提升,最后小組展示與評價。
2.拓展性學科課程。
拓展性學科課程以學科基礎課程為起點,聚焦高階思維,旨在發展學科關鍵能力。深度變革課堂教與學方式,努力培養高階思維和深層能力,倡導在問題啟發式、質疑探究式、對話討論式、互動參與式、發展研究式等教學方式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跨界思維、批判精神和創新素養。如與語文課配套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以名著的整本書閱讀為特色,擴大學生必讀書目以外的閱讀量,促進思維發展,發展審美鑒賞,豐厚文化底蘊。目前,學校已有18門拓展性學科課程,如經典閱讀、趣味化學實驗等。
3.項目學習課程。
項目學習,就是學習者圍繞某一個具體的學習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并獲得發展的學習。項目學習的基本特點是:學習情境真實而具體,學習內容綜合而開放,學習途徑多樣而協同,學習手段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的收獲多面而有個性。項目學習體現課內與課外融合,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結合,是未來學校的典型特征之一。課外實施的項目學習課程,在學習內容上強調真實問題的解決,在學習方式上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有效發展學生的信息搜集和加工、交流與表達、動手實踐等能力。學校的項目學習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參與熱情、實踐能力和初步的研究素養,以跨學科學習為主,通過項目學習打破學科壁壘。目前已開設10門項目學習課程,如個人文集、科學小作坊、植物識別等。這些項目學習在課外(如寒暑假、周末等)自主完成,實現學生的全時全域學習。
四、校本課程的素養落地——依托課程基地,實現個性化學習
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措施是圍繞課程基地群基于學生興趣和特長發展的校本課程開發,以環境變化改變學習方式,讓核心素養在課程基地落地生根。就校本課程的開發而言,堅持以自主培育為主,鼓勵本校教師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發展專業能力。此外,積極籌集經費外聘教師,開設特色化的校本課程,如足球、擊劍、韓語等。就校本課程的資源建設而言,我們倡導備課組亦即課程組,邊開發邊上課,并在循環教學中積累和優化資源,個別課程已形成較成熟的校編教材,如計算機編程。學校開設了四大類共計43門校本課程,其中依托四大課程基地開設的有27門。
1.體育課程基地。
體育課程基地是開展體育課、體育活動課、體育選修課、大課間活動的教學場所。體育課程旨在讓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發展運動技能,培育旺盛生命力。體育課程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群,學生可以根據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經歷三年學習體驗后,學生除了身體素質達標外,還能培養1~2門具有一定技能水準的健身項目,為養成鍛煉的運動習慣奠定基礎。
2.藝術課程基地。
藝術課程基地是實施音樂課、美術課、藝術選修課、藝術社團訓練的教學場所,藝術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美感體驗,陶冶情操,發展藝術技能與審美情趣,培育情感。選課系統為學生提供了約10種組合式藝術套餐,實現音樂、美術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管樂班、合唱團、舞蹈隊成員基本穩定,均利用學生在校期間的課余時間開展訓練。
3.科技課程基地。
科技課程基地滲透“STEM”教育理念,科技課程旨在讓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落地,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經過深入探索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學校系統建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活動課程體系。科技教育以社會創新文化為導向,強調跨學科主題的學習,更強調創造與分享,強調努力將各種想法變成現實,創造出真實的獨創性產品。
4.人文課程基地。
人文課程基地旨在增進跨文化理解,提升人文素養,培育高貴之精神。淺閱讀區為學生提供浸潤式的閱讀環境,開放式的校史館向學生訴說著百年辦學積淀和教育哲學,校園微電影拓展了學生記錄生活和表達思想的創作途徑,跨文化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創造了可能。
建構與國家課程方案相配套的學校課程體系,是學校育人體系建設的一個杠桿,它整體撬動了學校育人模式的變革。學校課程建設,一是要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使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在學校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二是以核心素養統領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開發并完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