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湖北省農業科技發展40年回顧及啟示

2018-02-27 13:15:32黃其振陳杰
湖北農業科學 2018年24期
關鍵詞:啟示

黃其振 陳杰

摘要:回顧湖北省農業科技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歷史經驗,分析了農業科技在湖北省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響,最后得出了五方面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湖北省;農業科技;總結;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24-017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4.047?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past 40 years was review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role and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and finally drawed fi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were analysed.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mmary; revelation

2018年,既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召開科學大會40周年。認真總結近40年農業科技的成敗得失,深刻分析湖北省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以期為今后湖北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步伐提供借鑒。

1? 40年湖北省農業科技發展回顧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科學春天”的到來。根據湖北省農業科技各個時期的發展特點,經總結將其發展歷史大體分為3個時期:黃金發展期(1978.03-1985.03)、曲折發展期(1985.03-2005.03)、加快發展期(2005.03至今)。

1.1? 黃金發展期(1978.03-1985.03)

這一時期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一是農業科技隊伍迅速發展,農業科研機構數量迅速擴充,農業科技人員成倍增加。二是在事業費撥款、項目經費管理方面沿用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科研單位事業費充足,項目經費有保障,因而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三是思想上實現了全面撥亂反正,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空前濃郁,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和釋放。四是農業科技成果豐碩,在這一時期,湖北省共孕育了2項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農業科技成果,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1.1.1?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發現及其研究? 該研究起源于1973年原湖北省沔陽縣沙湖原種場石明松在單季晚粳品種農墾58中發現的自然雄性不育株。從1982年開始,在農牧漁業部的支持下,湖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將該項研究列入重點研究項目,并組織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成立協作組進行攻關研究。1985年10月,正式命名農墾58自然不育株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986年12月“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發現及其研究”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該成果的問世,是繼矮稈化育種、三系雜交稻育種之后的水稻“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中國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又一重大成果。同時,該成果也是2013年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成果“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要基礎。

1.1.2? 湖北白豬新品種選育? 該項目系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畜牧獸醫系共同承擔的“六五”重點科研課題《湖北白豬選育》。1986年10月,該項目通過了國家鑒定和驗收,標志著中國第二個瘦肉型新品種湖北白豬問世。1988年該成果獲得當年湖北省惟一的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也是第二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三江白豬(第一個瘦肉型新品種)和湖北白豬的育成開創了中國豬新品種選育從總體思路到具體措施較好地體現數量遺傳學理論指導作用的先例。

1.2? 曲折發展期(1985.03-2005.03)

1.2.1? 第一階段(1985—1992年)? 原農牧漁業部1985年9月發布《關于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通過改革事業費撥款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對農業科研院所實行事業費包干。要求農業科研院所調整研究方向、任務及專業結構,促使科研與市場結合,在市場中尋找課題,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擴大科研單位的自主權,用科研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補充事業費和科研經費。

1.2.2? 第二階段(1992—1999年)? 貫徹中共中央“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科研體制改革方針,加大科研體制改革力度,以優化結構、分流人員、轉換機制為重點,建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農業科研體系和開放、流動、競爭、有序的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農業科研院所改革的定位和定向,突出重點,增強課題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科研、開發同步進行。應該說,第一、二階段的改革對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個別地方也出現了科研院所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開發創收上而忽視了技術的研發,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諸如種質資源創新等基礎研究。1986—1996年,在扣除物價因素后,雖然農業科研機構總收入年均增長2.5%,但同期政府的財政撥款卻呈下降趨勢,年均增長? -0.8%[1]。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受創收壓力和財政撥款減少的雙重沖擊,出現了部分科研人才的流失現象,科研活動也受到了顯著的影響。

1.2.3? 第三階段(1999—2000年)?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要求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200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學技術部等12部委《關于深化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2000年7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印發湖北省深化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鄂政辦發[2000]134號)確定了首批企業化轉制科研機構名單(22家),其中包括農業科研單位2所(湖北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2]。

1.2.4? 第四階段(2001—2005年)? 此階段亦稱為投入恢復增長階段。“七五”至“九五”時期,中國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強度(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或農業GDP的比重)大致在0.2%的低水平徘徊。只有同期國家科研總投資強度的1/3,不到同期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資強度平均數的1/10,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3]。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國家和湖北省均較大幅度地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韓俊等[3]研究,“十五”時期中國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有較大增長,政府撥款從2000年的53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08億元,至“十五”期末中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達到0.56%,但仍然低于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應確保的1%的水平。農業科技投入的增加大大緩解了農業科研機構的生存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湖北省農業科技人才流失的現象,全省的農業科技工作得到了較快的恢復性發展。

1.3? 加快發展期(2005.03至今)

2005年3月16日,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簽訂的科技合作與聯合共建協議,成立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領導小組(鄂政辦發[2005]30號),由分管農業的副省長任組長。2006年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發起,整合全省農業科研優勢資源,成立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由省政府每年資助3 000萬元(現增至4 500萬元)。從2007年開始,瞄準湖北現代農業發展前沿課題,圍繞全省主要農作物育種及栽培、畜禽育種及養殖等32個研究領域,以項目為紐帶組建了64個協作攻關創新團隊,設立了300個創新崗位,有效地整合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及市、州農業科學院等全省19個農業科研單位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支由1 000多名科研人員為主體,聚集全省涉農科技人員5 000名左右的農業應用研究創新隊伍。

2007年農業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和中編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議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構建由國家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試驗站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組成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方案,并逐漸建立了50個創新產業。該方案打破了創新產業中部門、單位間的限制,建立起有固定崗位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2015年7月,由湖北省農業廳、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組織聯合100多家單位成立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開展以“一盤棋”“一條龍”“一體化”為核心的協同創新,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

2011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標志著中國正式拉開了種業新政的序幕,也昭示著中國公益性育種研究機構的研究方向將實現重大轉型。該政策的出臺有三大突破:一是首次明確了農作物種業的地位,即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二是首次明確了種業科研的分工,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點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三是首次明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

2? 當前湖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總體情況

2.1? 農業科教資源優勢十分突出

湖北省是農業科教大省,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學科體系齊全,人才隊伍龐大。如果僅就農業科教資源(含中央駐在單位)規模而論,能與湖北省媲美的省份只有北京、江蘇和陜西。如果同時考慮到資源的體系化程度、整體研發實力、行業影響度、發展潛力等因素,湖北省的農業科教資源優勢也是名列前茅。

2.1.1? 科教資源規模可觀、學科齊全? 經過40年的發展,湖北省無論是農科教還是在產學研方面都已形成了從產前、產中到產后,覆蓋農業各產業、學科齊全的科技工作體系。2015年,湖北省擁有地市級以上農林牧漁業科研機構53所,從業人員總數3 403人,在職科技人員2 593人,其中博士351人,碩士629人,高級職稱809人;有農業院校2所(農業、林業各1所),科技人員1 298人,其中教授218人,副教授380人,其他高級職稱人員79人。另有一批省屬或中央駐鄂非農科研單位、高校從事農業或涉農研究。湖北省現有從事農業研發的科技人員近5 000人,其中兩院院士14名,研發陣容全國一流。

2.1.2? 平臺建設體系完善、力度加大? 進入21世紀后,湖北省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力度加大。目前,湖北省內共建有省級以上農科重點實驗室26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以上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4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49個(其中國家級9個),校(院)企共建農業研發中心57個,成立國家和省級技術創新聯盟14個。湖北省的國家級農業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設備、條件、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2.2? 總體農業科研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2.2.1? 基礎研究扎實推進,部分領域保持領先? 華中農業大學在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農作物遺傳改良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獲得授權專利160項;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農業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的防治為主要研究內容,2003—2014年獲得授權專利176項。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地位,已獲得10余項國家級成果獎勵,近20項省部級獎勵,授權專利近百項。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全國首批生物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病毒學、植物與動物發育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一直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了一批獲國家級獎勵的成果。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轉基因瘦肉豬的研究、生物農藥菌劑篩選及應用研究等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其“新型天然蒽醌化合物農用殺菌劑的創制及其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專利金獎。此外,湖北省還在小麥赤霉病抗病機理研究、農作物種質資源、水質生態工程化修復、微生物組學及其應用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2.2.2? 應用研究成效顯著,支撐能力增強? 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湖北瘦肉豬選育、紅蓮型新不育系珞紅3A與超級稻珞優8號的選育和利用先后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表1)。雜交水稻尤其是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保持國內領先水平,湖北省作為重要成員參與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先后選育出洛優8號、兩優287、廣兩優香66等6個被農業部冠名的超級稻品種。與此同時,湖北省“雙低”油菜繼續領跑全國,選育品種數量、推廣面積均大幅領先;棉花育種實力較強,先后選育出鄂抗9號等各個時期的代表品種,“鄂雜棉”系列品種占據全省80%的市場份額;高檔優質水稻、高山蔬菜、水生蔬菜、柑橘等作物品種選育在全國亦有較明顯優勢,在全國率先選育出全雄黃顙魚、黑尾鲌等淡水魚優良品種。湖北白豬系列品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榮譽,成為中國供港活豬重要品種。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湖北省種子集團、襄陽正大、湖北惠民等多家種業公司進入全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方陣,湖北惠民研發的鄂雜棉10號已成為長江流域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和全國對照品種。

2.2.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產業化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隨著一批農業工程技術中心、院(校)企研發中心等主體的建設,促進了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由華中農業大學研制的豬偽狂犬病等系列基因工程疫苗已廣泛投入生產應用,技術轉化收入超過億元。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及組培快繁技術生產脫毒馬鈴薯和魔芋原種已進入大面積生產,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熟化配套技術、擴大示范規模、強化技術培訓等手段,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僅優良種豬轉化一項,每年向外省供應幾十萬頭。湖北省以生豬“150”、蛋雞“153”等家庭式規模養殖為代表的標準化養殖水平已領跑全國,生豬繁育水平、畜禽養殖標準化、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模式、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均走在全國前列。

2.2.4? 推廣主體多元化,推廣效益有較大提高? 通過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農技推廣體系呈現出行政、企業、院校、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元主體并存的格局。傳統的農技體系通過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增加推廣投入,推廣活力得到提高。種子企業、農資企業以其一體化的經營理念、專業化的經營手段、細分化的市場網絡、高效化的技術服務,正在成為這兩大領域的成果轉化推廣主體。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近年來以院縣共建方式在全省建設了26個“專家大院”(計劃逐步建設50個),為該院科技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推廣搭建了良好的綜合平臺,也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農業部、科技部的高度肯定。以免耕、直播、水稻旱育拋栽為核心的“農作物輕簡化栽培技術”,以機械耕整、播種、插秧、收獲及秸稈還田為主要內容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以及以提高復種指數和種養結合為核心的“高效種養模式”已成為湖北省農業技術創新應用的三大亮點。201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2.67×106 hm2,比2014年增長10%;水稻、玉米等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超過了38%,每年挽回糧食損失2.5×107 kg;“稻漁共生”、“豬沼果(茶、魚)”等各類高產高效種養模式達2.20×106 hm2;超級稻示范推廣面積達0.87×106 hm2;全省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面積累計達8.00×106 hm2,依靠科技實現增收達180多億元。

2.3? 農業科技進步明顯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省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湖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全省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8%,油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打破40%,在全國位居前列;糧食單產提高到403 kg,品種對提高單產的貢獻率達52%。科技為湖北省農業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貢獻。

2.4? 農業科技的作用和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40年來,盡管農業科技為湖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湖北省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全國范圍內也僅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僅與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有巨大差距,與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等省相比亦有6%~10%的差距,與湖北省作為農業大省的身份不符,與湖北省作為農業科教大省的優勢地位不相稱,也表明湖北省農業科技的巨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3? 農業科技在湖北省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響

3.1? 主要作物產量持續增長

3.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引發全球水稻育種第三次重大突破? 湖北省水稻科技整體研發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研究、水稻基因組學應用基礎研究等方面處國際領先水平。20世紀80年代湖北省發現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引發全球水稻育種第三次重大突破,1986年12月“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發現及其研究”獲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湖北省作為重要成員參與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編號J-201-0-01)項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8個主要完成單位中,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分列第2、5、6位;在50位主要完成人中,湖北省占8人[4-6]。

3.1.2? 湖北省油料育種、推廣及種子產業化一直領跑全國? 20世紀70年代,傅廷棟院士先后發現了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和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波里馬-CMS(pol-CMS),確立了中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技術體系;同時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種也取得成功。相繼育成了秦油2號和中油821等抗病、高產品種。20世紀末,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在油菜品質的“雙低”(低碳苷、低芥酸)育種上取得重大突破,克服了油菜育種中優質與高產、優質與抗病的矛盾,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高產、抗病的油菜新品種。據統計,2005—2007年國家審定的35個“雙低”油菜品種中,湖北省選育的有16個,占比近50%。湖北省高度重視油菜產業發展,長期保持油菜子產量全國第一的位置,在品種研發、種植模式、科技推廣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率先設立了“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

3.1.3? “鄂棉”系列品種在長江流域棉區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省棉花育種實力較強,自1978年以來實現了四次大的突破: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選育推廣了豐產品種鄂沙28,實現了產量大的突破,使湖北省棉花在全國享有盛譽,產量和品質水平大大提高。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選育推廣了鄂荊1號、鄂棉12等高產品質較優的品種,如鄂棉12號在1983—1986年區試中比鄂沙28增產6.1%。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抗枯萎病育種已引起高度重視,纖維品質也得到了較好的改良,品種產量水平約提高10%,如高產品種鄂棉20、高產抗病鄂抗9號等品種。后至2000年以來,以鄂雜棉1號、6號、10號、23號為代表的雜交棉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等綜合性狀上具有較大優勢,不僅為湖北省棉花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種子還暢銷湘、豫、皖等省。其中,鄂雜棉10號F1被中國農科院棉花所評為“長江流域種植面積最大”的棉花品種,被農業部確定為“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試對照品種”。

3.2? 科技集成支撐了規模化養殖的持續快速發展

湖北省在畜禽品種選育、地方品種改良、畜禽疫病診斷與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處國內領先水平,在動物基因沉默技術、IGF-1轉基因豬的研究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選育的湖北白豬是國內培育出的第二個母本品種,具有抗逆性好,繁殖性能優等特點。“十五”以來,重點圍繞健康養殖、規模化養殖等關鍵問題開展協同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目前,湖北省生豬繁育水平、畜禽養殖標準化、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模式、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均走在全國前列,全省畜牧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各項指標穩步提升。

3.3? 淡水漁業科技的持續進步夯實“淡水漁業第一大省”地位

湖北省是全國淡水漁業科技強省,省內有中科院水生所、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所、中國水科院長江所等國內第一流的水產科研院所,還有一大批大專院校的專業水產學院、生命科學院以及地方水產科研所和技術推廣站,水產科技實力排全國第一位。從2006年起,湖北小龍蝦異軍突起,小龍蝦產業可謂湖北獨領風騷,已成為湖北省水產行業的一張亮麗名牌。據農業部2017年6月發布的《2017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湖北小龍蝦養殖規模、種苗繁育、電商銷售等均居全國第一。2016年,湖北省養殖規模最大,養殖面積0.32×106 hm2、產量48.9萬t。2016年,全省水產品產量470.8萬t,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位,漁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0%。

3.4? 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助推了農業生產率提升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積極搭建“政產學研推”農機農藝融合交流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機作業規范、農藝技術標準和機藝融合模式研究,促進了作物品種、栽培模式與農機作業的相互適應、有機融合;積極應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提高機械的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湖北省水稻、油菜、小麥、玉米、棉花、馬鈴薯、花生和大豆等八大農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8%,其中機耕水平86.9%,機播水平36.9%,機收水平66.9%。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5%,穩居全國第一位。農機作業領域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拓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

3.5? 科技型龍頭企業引領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超常規、突破性、跨越式發展

2009年,湖北省提出“四個一批”工程,下發了《關于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的意見》,省內存量資本激活,省外資本涌入。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 250家,主營業務收入1.29萬億元,居全國第5位,比2010年提升5位,年均增速達23%;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達4家,3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5家,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72家,分別是2010年的4.0倍、3.6倍和3.0倍;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1.39∶1提升到2.45∶1。在全省17個市(州)中,有9個市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當地第一支柱產業;全省20強縣(市)基本上都是農產品加工業大縣。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農民獲利最豐的“五最”產業。

4? 40年湖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的啟示

4.1? 農業科技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

40年來,湖北省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6年湖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1990年的35.1%降至10.8%(2016年全國為8.6%),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在湖北省宏觀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地位的降低。農業科技對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2016年湖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60%。因此,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要保持農業的持續發展就必須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4.2? 國有農業科技機構在今后農業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仍將不可替代

從湖北省及國家近40年的農業科技創新實踐經驗來看,國有農業科技機構(含高校)一直是支撐農業科技不斷創新的中堅力量。從未來國家科技政策的走勢來看,國家將下大力氣促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農業科技將形成以商業化相關技術研究為主的企業研發主體和以基礎性、戰略性、綜合性研究為主的國有農業科技機構并存的格局。國內外的實踐表明,農業科技應用的每一項重大突破無一不是以應用理論、基礎材料、手段方法等的重大創新為先導的。國有農業科技機構無疑在今后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仍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4.3? 研究農業科技政策應充分考慮農業科研的特殊性

4.3.1? 充分認識農產品的特殊商品屬性? 農產品既具有所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帶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產品性質,會出現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的干預。因此,農業的基礎性決定了農業不僅僅是一般商品行業。農產品具有的部分“非商品屬性”的特性也決定了農業科技供需市場的失衡和技術市場供需的失靈,也決定了農業需要政府在農業科技領域投入比非農業科技領域更多的資金。

4.3.2? 充分認識農業科技創新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特點? 農業科研是在大自然環境下進行的,受自然氣候因素影響大,穩定性差,研究周期長,研發成本高,成果獲取慢。農業科研成果具有較強的生態適應性,客觀上增大了成果推廣的局限性。農戶生產規模極小、高度分散,增加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難度和成本。農業技術保密性差,加上許多農業技術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產品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因而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社會效益顯著而科研單。

4.3.3? 充分認識農業科技工作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農業科技工作具有典型的區域性,品種種植的區域限制決定了育種科研工作具有區域性。同時,生物育種周期(如糧棉油菜等作物的育種周期為8~10年,茶、桑、果、畜、禽、水產等的育種周期約為20年)客觀上要求農業科技工作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周期性。

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認識、尊重上述特殊性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律,農業科技事業才能得到發展;反之,農業科技事業就會受到影響。

4.4? 科學、高效、合理的體制機制是農業科技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20世紀80年代,一直被公認為是中國農業科研單位的黃金時期。在此時期,中國農業科研單位的基本事業費等固定撥款均占較高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力地推動了科技人員社會地位的空前提高,從而孕育和催生了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的問世。20世紀80年代末期過分鼓勵“開發創收”式的改革,事實上讓“創收”而不是“創新”成為了農業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中心工作,導致了農業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面臨十分嚴峻的“生存”壓力,甚至出現優秀人才流失和科研后勁乏力的不利局面。只有最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創新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效率,不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

4.5?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有關農業科研的體制、運行機制和投入機制等改革問題是科研部門和農業部門本身難以解決的,改革牽涉到包括社會保障制度、人事、財政、工資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今后的科技體制改革,只有同其他相關配套改革同步推進,才能收到預期的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瑞法,黃季焜.中國農業科研體系發展與改革:政策評估與建議[J].科學與社會,2011,1(3):34-40.

[2] 匯法網.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深化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https://www.lawxp.com/statute/s758088.html,2000-07-20.

[3] 韓? 俊.我國農業科技改革發展的成就與問題[EB/OL].http://www.lnic.cn/xyjyc/wxk/gnjjztyjbg/ncjjyj/2012/09/14189.shtml,2012-09-18.

[4] 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2016-09-20.

[5] 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湖北省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hb.gov.cn/tjgb/ndtjgb/hbs/114833.htm,2017-03-06.

[6]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EB/OL].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3/

jldh13jlgg/201401/t20140107_111218.htm,2014-01-07.

猜你喜歡
啟示
淺析中西方藝術的思想差異與啟示
發達國家現代物流發展的啟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9:19:44
淺談莊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46:10
馬克思的管理思想對加強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0:18
淺析目的論視角下漢語新詞英譯的特點及啟示
戲曲表演藝術給予我的啟示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8:08
NHL聯盟制度安排對我國職業體育改革的啟示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7:28
西方管理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有效實施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論美國警察院校政府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及啟示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国产91|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精品视频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婷婷午夜天| 高h视频在线|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538精品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色婷婷|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91九色视频网| 99激情网| 欧美啪啪一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毛片网站|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欧美a在线|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69av在线| 国产丝袜啪啪|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香蕉伊思人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 91国内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久久国产av麻豆|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女主播一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 国产va在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久久综合激情网| 国产第一页亚洲|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