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60
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收治膝骨關節性關節炎患者64例,分為參照組與中醫組。參照組采用骨質增生丸與右旋酮洛芬口服治療,中醫組采用中醫微創小針刀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中醫組總有效率和各項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顯著。
關鍵詞 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
中醫學理論研究中認為,膝關節骨關節病屬于“骨痹病”的范疇。近些年來,隨著現代針刀技術的快速發展,其臨床治療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為了全面了解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4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4例,雙盲法納入參照組與中醫組(均n=32)。參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49~75歲,平均(59.01±4.51)歲。中醫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48~75歲,平均f59.12±4.061歲。組間各項數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參照組應用骨質增生丸與右旋酮洛芬口服治療,骨質增生丸2丸/次,2次/d;右旋酮洛芬12.5 mg/次,3次,d。中醫組局部麻醉下實施中醫微創小針刀治療方式。具體方式如下:①科學選擇體位。基于患者治療位置差異,選擇仰臥位或者俯臥位,雙上肢在肢體兩側,頭偏向一側,執刀醫師站在患者右側。②明確患者局部治療位置。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位置主要可以劃分為膝前治療與膝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針刀治療,以膝前治療為主,治療位置可以選擇肌腱的起點、壓痛點等高張力點[2]。③實施針刀操作治療。局部藥物注射,藥物組成為2%利多卡因5 mL,倍他米松7.83 mg,0.9%生理鹽水35 mL混合應用。注射點皮膚消毒,注入備用藥物的1~3 mL實施局部麻醉。4號針刀,基于針刀四步進針法進針,刀體和皮膚表面垂直刺入患者皮下,刀口線和肌纖維走行方向、棘突保持平行,慢慢探索進刀。縱向針體澀滯切割3~6刀,轉變刀口線90°,橫向切割1~2刀。針刀下如果感覺組織彈性和張力,則可以出刀。
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患者治療后自主生活能力評分。①治愈:患者疼痛等癥狀消失,畸形矯正,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②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畸形基本矯正,關節功能好轉;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率+改善率。采用Barthel指數(BI)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包含進食、如廁以及床椅移動等子項目。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參照組與中醫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中醫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88%,與參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84.38%對比,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參照組與中醫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對比: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的各項自主生活能力評分上升效果更加理想,與參照組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中醫學認為,在患者年齡增長的條件下,其肝腎功能、膝周筋脈也會受到影響。肝陰不足難以潤養筋脈,致使骨關節呈現出運動能力喪失的情況。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中,應用微創小針刀療法,能夠基于患者的壓痛點以及刺激點等進行微創松解、減壓治療等,改善拉應力與壓應力不均衡問題,增強患者的骨關節自主運動能力。
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需要特別注意科學選擇體位,基于患者的治療位置選擇適宜的治療體位。若以膝前治療為主,治療位置可以選擇肌腱的起點、壓痛點等高張力點,通過科學的治療方式,積極改善膝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關節腫脹、僵直等臨床癥狀。
結合本次臨床治療結果,中醫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88%,與參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84.38%對比,證實了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的應用價值。同時,治療后中醫組患者的各項自主生活能力評分上升效果更加理想,與參照組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評分比較表明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治療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能夠得到積極改善,為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中醫微創小針刀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是一種切實有效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建議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