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偉
摘要:構建和諧有效的語文課堂,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讀,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朗讀 語文教學 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講”“讀”“教”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運用,并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開拓思維和陶冶情操,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訓練與指導。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規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說,在閱讀教學中要進行朗讀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不可忽視。學生十分喜歡聽教師范讀,模仿教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得越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方法指導十分重要。朗讀要正確。“正確”指的是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朗讀要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斷讀,不讀破句,不重復字句。不能看一個詞讀一個詞,看一句話讀一句話。要做到嘴里讀這句話,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話。朗讀速度要適中。在朗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停頓,標點是書面語言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語氣和不同長短的停頓。正確地讀出標點的停頓,可以幫助理解詞句的結構、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長句中間的停頓,課題后的停頓,自然段間的停頓。朗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邊讀邊想。理解是朗讀的實質,也是朗讀的目的,語文課朗讀為了讀懂課文,朗讀時一定要邊讀邊想,可以和課文后的思考題結合起來,逐步養成讀書動腦的習慣。恰當運用朗讀技巧表情達意。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是朗讀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把從課文中理解的東西正確地運用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手段表達出來,就達不到讀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比如,語調。語調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如“啊”這個字,念得長一點、短一點、高一點、低一點、重一點、輕一點,就可以表達出猶豫、堅定、高興、悲哀、輕松、沉重等種種不同的感情。
根據教材不同,多樣化指導朗讀。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教材中有詩歌、散文、童話、寓言等,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的就必須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抒發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悟。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采用自由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表演讀、領讀等方式,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創造學習氛圍,給學生搭建展示朗讀能力平臺,激發學習興趣。
整體把握,重點朗讀,體會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的高度統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緊扣重點,抓住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說,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構建和諧有效的語文課堂,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揮讀、朗讀、品讀“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以讀促悟,以悟促學,讓師生走進輕松、快樂、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教科文匯.
[2]新課程(中學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