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互聯網+”下商品流通渠道發展現狀,并對“互聯網+”下商品流通渠道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最后,基于互聯網背景對商品流通渠道的創新對策進行探討。本文研究對當前我國商品流通渠道的創新構建與拓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商品流通渠道 創新 拓展
“互聯網+”下商品流通渠道發展現狀
(一)商品流通渠道含義
商品流通的實質是商品在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之間相互轉化的體現,并集商品的購買、輸送、儲存以及銷售環節于一體,商品流通作為連接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的橋梁,其中商品購買和銷售環節是決定商品順暢流通以及流通業獲取利益的主要環節。商品流通渠道是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產生并利用的,其本質是商品在生產和消費兩個領域相互轉換的過程中運用的流轉路線以及經過的經濟組織。
商品流通渠道是為商品流通服務的,其主要發展目標是促進商品從生產制造領域流向消費領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根據渠道系統中包含的中間機構的層次數量,即渠道長度來劃分的,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直接渠道即零級渠道,是指商品從生產者直接到消費者,商品流通過程中沒有任何組織形式的參與;而間接渠道是指商品流通中包含若干商業環節,形成生產和銷售相分離的狀態,其中包括一級渠道、二級渠道、三級渠道等。根據商品流通渠道的含義可知其特點:第一,是各種類型的機構、組織和個人的組合路線;第二,渠道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第三,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商品所有權至少轉移一次。此外,在商品流通渠道選擇上也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其中制約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和具體因素兩種,如圖1所示。
(二)“互聯網+”對流通渠道環境的影響
“互聯網+”對流通渠道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兩個方面。商品流通渠道是由消費者對商品快捷性和方便性的追求以及生產制造主體對利益的追逐共同作用的基礎下,將社會經濟活動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互結合產生的,但信息技術在商品流通渠道形成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傳統的社會經濟活動中,信息技術只是作為輔助工具,僅在商品流通渠道各個環節中進行簡單的信息傳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流通渠道的發展;在互聯網技術愈加先進的過程中,例如常見的C2C、B2C、B2B、O2O等電子商務模式,是在數字技術、通訊技術、云計算技術日益成熟的條件下,使得商品流通渠道的技術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可以說現代化的商品流通渠道的技術環境是以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為基礎的集成平臺。
“互聯網+”對流通渠道制度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消費者主權在商品流通渠道中的地位變換來體現的。消費者主權在商品經濟出現后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在商品流通渠道產生過程中,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以及資源的短缺,生產主體的生產活動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并且信息技術的落后導致生產主體與消費者無法進行直接的交流,只能依靠多個環節逐漸反饋回來,因此,生產者是在商品流通渠道中居于主導地位,消費者主權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出現,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解放了生產者的生產力,能夠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直接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在商品流通渠道中占據主導地位。
(三)“互聯網+”對流通渠道結構的影響
“互聯網+”對商品流通渠道結構的影響主要包括商品流通渠道的關系化趨勢和產生新型的網絡商品流通渠道兩種。第一,“互聯網+”的發展促進商品流通渠道結構間關系越來越明顯化。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消費者領域逐漸占據了商品流通渠道的主導地位,其主權得到了本質的提高,因而,消費者成為商貿流通各個環節獲取利益的重要資源;而商貿流通環節和消費者同樣也是生產經營主體獲取利益的重要資源。綜上所述,生產經營主體和流通環節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勢必采取各種措施去維護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關系型商品流通渠道的產生。第二,“互聯網+”對商品流通渠道結構最重要的影響是催生了網絡型商品流通渠道。如圖2傳統流通渠道結構形態所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最初由生產商與消費者組成的簡單的二元商品流通渠道,逐漸出現了批發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并在社會的高度化分工情況下,每層批發商開始出現下一級的批發商,例如有產地批發商、中轉地批發商、銷售地批發商,這些層次的中間環節使商品流通渠道構成一條簡單的流通體系。如圖3現階段流通渠道形態所示,商品流通渠道還包括了網絡中間商,生產商與中間環節可利用網絡中間平臺與消費者進行溝通聯系,形成網絡型商品流通渠道,也就是所謂的“B-B-C”商貿流通模式。此外生產商還能夠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流,而各級流通渠道也可以作為網絡中間商與消費者進行交流,成為“B-C”流通模式。
“互聯網+”下商品流通渠道發展存在的問題
商品流通渠道沖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在生產制造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因而,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互聯網技術對商品流通渠道的影響非常大。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由于電子商務在交易過程的運用,使得商品生產制造商與消費者間的交流更加直接、信息傳遞速度更快、距離更短,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傳統商品流通渠道的重要性,甚至削減了中間流通渠道。以蘇寧云商為例,2013年,蘇寧電器宣布更名為“蘇寧云商”,更名后的蘇寧云商零售模式將從傳統的實體店零售渠道轉變為“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云服務模式。原先消費者要選購電器,只能到蘇寧的實體店進行選購,而由蘇寧實體店送貨到家。在更名后,蘇寧云商實現了線上線下庫存共享,消費者在線上下單后選擇與客戶下單地址最近的倉庫進行配貨并運送。在蘇寧云商的云服務模式下不難發現,傳統的線下蘇寧零售門店的重要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為線上訂單而建立的電器倉庫。而另一方面,蘇寧云商線上平臺實現了全品類覆蓋,不僅有電器,更有生活用品、食品、服飾等多品類產品,依托蘇寧云商的該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零售商、批發商的重要性。總的來看,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流通渠道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于“互聯網+”的發展,生產商通過網絡直銷的方式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消費者的要求也能夠直接反饋給生產制造商,在該過程中,生產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沒有其他的中間環節參與,交易過程更為簡化。第二,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消費者更加傾向于網上直銷模式,若傳統商品流通渠道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適應“互聯網+”的環境,加以電子商務發展的推動,導致傳統商貿流通產業逐漸喪失消費者資源優勢,最終失去市場,從而導致對傳統商品流通渠道的沖擊非常大。endprint
商品流通渠道效率低。經濟的發展以及網絡技術水平的提高,流通渠道中各個環節的作用進一步分化,從而形成生產廠家注重生產、流通產業注重商品批發和物流業務、零售商注重產品的銷售的格局,構成了“生產商/中間商-客戶”的現代商業流通系統科學體系。雖然“互聯網+”推動了商貿流通渠道的發展,但流通產業作為流通體系的主體,仍然面臨著流通效率偏低的狀況。首先,是流通鏈中的環節多、流通效率低。我國目前仍以傳統商品流通渠道為主,通過生產制造商經分銷商進入到消費者領域,每個環節的中間商又分為多級,商品最終才實現從生產制造領域流通到消費領域。其次,流通體系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嚴峻。雖然流通渠道不斷發展,流通渠道的運行效率已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流通渠道中缺乏信息產品的再開發以及其未適應規模化經濟,導致商貿體系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嚴峻,并已成為各個環節企業的難題。以生鮮電商為例,生鮮電商配送對于效率的要求極高,但是目前許多生鮮電商都難以持續經營,一方面是受到產品生鮮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生鮮配送體系出現問題。以京東為例,京東雖然建立了強大的物流體系,但是在生鮮產品上,京東依然難憑一己之力來減少生鮮產品在配送中的損耗,也因此不得不與各地配送網絡進行合作。但是在合作的同時京東也難以把控合作配送公司的配送效率與配送基礎設施建設。
商貿流通渠道協同發展受到制約。雖然商品流通渠道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一些新型的商品流通渠道也不斷涌現,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活動發展較快的情況下,積極發展新型中間商和創新傳統中間商對實現商貿流通渠道協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新型中間商的發展和傳統中間商的創新受到“互聯網+”、第三方物流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一方面,“互聯網+”發展落后使得流通各個主體之間信息無法及時傳遞,生產商不能有效依據消費者的反饋要求調整生產決策,弱化了中間商的作用;另一方面,受第三方物流與電子商務協調發展的制約,嚴重影響中間商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嚴重阻礙商品流通渠道的協同發展,例如,電子商務交易發展較快,而第三方物流發展較慢,嚴重阻礙了商品的流通,因此推進商品流通渠道協同發展勢在必行。
基于“互聯網+”背景的商品流通渠道創新對策
積極培育新型中間商,構建伙伴型關系渠道。在“互聯網+”戰略推動下,商品流通渠道進一步擴展,能夠有效實現新經濟條件下生產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的平衡,因而,我國商品流通渠道應結合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強化中間商在流通渠道的作用。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在“互聯網+”背景下,尤其是電子商務活動的流行,傳統中間商應從企業間的關系、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特點、市場結構等幾方面進行創新改革,向新型中間商轉變。第二,基于企業角度,企業通過開展網上直銷和建設完善的公共電子商務平臺等措施構建新型中間商,一方面提高擴展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擴大商品的流通范圍。第三,積極培育實現新型和傳統渠道有效溝通的中間商,構建伙伴型關系渠道,提高資源流、信息流在流通渠道間的流通效率。
推廣完善電子商務,提高流通渠道效率。“互聯網+”背景下提高商品流通渠道效率的重要途徑是電子商務的發展,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受政府、流通環節等方面的制約,因而,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基于政府方面,政府進行自身的體制改革,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促進電子商務的管理創新,降低電子商務的體制化成本;以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政府通過政策改革和創新,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結合商品流通渠道的實際狀況,樹立“大市場、大流通、大商業”的理念,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法規,構建完善的安全認證機構,實現電子商務的有序進行,提升流通產業升級轉型的速度。第二,企業應加大力度與外貿、海關、商檢、稅務等機構進行合作,加大跨境電子商務的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通過構建開放、多方位、立體的商貿模式,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寬了國際化商品流通渠道,從而完善電子商務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經濟一體化和貿易全球化。第三,提高商品流通渠道各個環節對電子商務重要性的認識,結合企業的自身實際運營狀況,利用合作形式建設安全可靠的電子商務體系,推廣完善電子商務,積極推動流通渠道建設。
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促進網絡直銷協同發展。當前商品流通渠道還受到第三方物流體系建設的制約,因而,可以通過第三方物流體系的完善來進一步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實現:第一,利用“互聯網+”優勢,打破時空的局限,建設國內、國外統一的物流市場,緩解和消除區域行政壁壘和流通市場區域分割的弊端,取得第三方物流市場的規模經濟效應。第二,物流相關企業依據自身的實力狀況,并結合物流產業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企業制度、戰略,構建物流產業聯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信息共享,促進物流產業和網絡直銷協同發展。第三,提高物流產業的自動識別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等相關技術的水平,積極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技術,吸引高端人才發展物流產業,提高物流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第四,注重構建物流產業的相關標準,完善物流體系的基礎設施,提高流通體制流通模式的創新能力,通過對傳統物流產業的技術滲透和升級,促進傳統物流產業的效率提升和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宋則.新發現: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新趨勢[J].中國商貿,2012(3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宋則.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32)
3.宋則,常東亮,丁寧.流通業影響力與制造業結構調整[J].中國工業經濟,2010(8)
4.莊尚文.流通渠道及其主導權研究:評述與展望[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5)
5.夏凡.商品流通渠道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有效拓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7(1)
作者簡介:
何智娟(1982-),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6級碩士研究生,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關系,國際物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