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蘭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課業負擔正發生著變化,可盡管如此,應試教育下,學生拖欠作業、不完成作業的情況還是存在,也是讓一線教師頭疼的一個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學生這一問題,是我一直深思的一個問題。教育階段,為了鞏固所學的新知識,課后教師多少都會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有課堂作業,也有家庭作業,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教學的這幾年里,我遇到了許多這樣的學生。尤其是今年,由于我教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基礎較差,幾乎每天都要遇到一個或幾個不做作業的學生,這引起了我的思考。當然對于這樣的學生,很多老師習慣性做法就是把學生們請到辦公室里,與他們交流、溝通,可是出了辦公室的門,他們又有幾個還能記得呢。面對如此的學生,我們真的就束手無策嗎?通過幾年的實踐,在這里我想談談我的做法。
關鍵詞:小學生;作業;對策;思考
一、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分析
通過幾年的觀察以及同行們的一些傾述,我覺得小學生不做作業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1.小學生書寫速度較慢,稍繁重的任務就完不成。
2.愛玩是人的天性,也是小學生不完成作業的主要因素。
3.教師的個人行為,催生了學生的“惰性”,如老師沒有及時批改、檢查學生的作業。
4.個人差異。我們所面對的小學生中當中,難免會有些思維比較遲鈍的孩子,他們大都數是“遇到困難繞著走,繞不過去就不走”。
為此,綜上述,我覺得除去智力因素,以下原因是造成孩子不完成作業的主要原因。
缺乏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孩子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為此,我們的老師要想方設法地去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排除他們心中的困難。讓孩子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潛心學習。
底子薄弱。每個班上或多或少地總會存在著一些基礎不牢、底子薄弱的學生。由于他們先前的知識沒有學好,導致知識鏈斷節,很難和現在的知識有效銜接。學習方面自然就顯得十分吃力,他們當中自然也就完成不了作業,換句話來說他們是真的不會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老師應該多給予他們一點關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耐心地跟他們解答,多給予他們鼓勵,畢竟一百句批評也比不上一句鼓勵性的話。我想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的老師們該時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習慣較差。習慣決定成敗,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的保證,是孩子健康發展的前提。有些孩子的學習習慣很差,主要表現在如上課精力不集中,喜歡東張西望,找各種理由搪塞不完成作業,更嚴重的壓根就不寫。我想對于這些孩子,家長們要加強引導,多一點督促與陪伴。但是我所處的學校,由于地處山區,留守兒童居多,家長們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另外有些老人家,對于孩子們的監管也不到位,這些原因長期以往,就造成了學生的散漫習慣。
二、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對策思考
從問題著手,通過小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情況分析,我將采取如下對策進行改進。
1.家校協同作戰。學生不做作業,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在改正的過程中,很難堅持,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督促孩子盡快完成作業,戒掉他們的“惰性”。相信這樣雙管齊下的形式,定能及時扼制孩子們不做作業現象的抬頭,把壞的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
2.實施獎懲分明。對于不寫作業的孩子,一定要加強反饋,多檢查他們的作業,對于“懲罰”要如實執行,不能不落實,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不信任。當然,對于孩子們的進步,我們則要及時地表揚,從而鼓勵他,改掉壞習慣。相信只要長期堅持獎罰分明,定能慢慢地改掉孩子們不做作業的不良習慣。
3.合理布置作業。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設計不同的作業,也就是分層作業。另外教師要加強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堂。在布置作業方面,主要有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陬^作業大多是背誦或朗讀的內容,我們可以靈活處理,如讓學生當老師提問組員。而書面作業,我們要盡可能避免大量地無效抄寫、默寫。這樣只會,增添孩子的厭倦心。為此,老師在布置作業上,盡可能地做到少而精。
4.拉近師生距離。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當一個學生信任,甚至崇拜老師的時候,還怕學生會不聽自己的課嗎?為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想方設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愛與責任去影響孩子的成長。
5.強化因人施教。我們都知道,五個手指各有長短。學生也是如此,面對不能層面的學生,我們應當采取不同的方法,區別對待,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這些在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布置,都可以有效地加以應用。
6.實現合作共贏。良好的家校關系,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為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我們要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時有效地同我們的家長溝通與交流。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要多發掘孩子的優點,少在家長面前提不足,當取得家長的充分信任時,我們再和他們探討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相信這樣做,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合作共贏。
總之,我們的孩子們都是優秀的,我們要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哈姆雷特。我們要充分發掘他們的優點,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用愛與責任,用信任與技巧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端正態度,改正不及時完成作業的不良習慣。
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將不斷地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