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韋惠文
【摘 要】本文論述文化多樣性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特殊要求,提出民族院校要正視文化多樣性存在的社會事實,充分利用其顯著的文化多樣性特征,充分汲取各民族傳統文化多樣性之精華,把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研究與民族團結教育相融合,把課外加強學習和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增強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相結合,將增強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與校園活動相促進,把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教育內容與完善管用有效的教育機制有機結合,建立起一整套管用有效的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機制。
【關鍵詞】民族院校 民族團結教育 文化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043-02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沉淀的各民族傳統文化,其深層結構中潛藏著歷代民眾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文化價值,文化多樣性的存在為在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提供了認知上的豐富源泉。我們既要充分認識文化多樣性存在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客觀要求,又要認識到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文化認同對民族院校各項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文化多樣性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特殊要求
英國文化人類學奠基人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宗教、藝術、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現象,包括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并傳授的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從而構成了人類群體的顯著特征。不同的文化傳統往往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對新時代下民族院校進一步充實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豐富教育形式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特殊要求。
(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堅持“和而不同”。民族團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協調、聯合”。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需要在文化多樣性的現實中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發展規律的論述,樹立無產階級政黨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理念。民族院校對大學生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一項特殊的政治任務。其根本目標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掌握民族地區改革發展實際,正確看待不同民族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加強交往、團結與合作,真正樹立起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思想觀念。
(二)要面向客觀存在的更為復雜的多樣的社會文化問題并做出合理的詮釋。少數民族社會倫理道德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積淀的產物。民族倫理道德教育是維護民族地區和睦、安定的重要手段,少數民族倫理道德中的愛國、團結思想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倫理道德中的愛國、團結思想教育,可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唇亡齒寒、相依相存、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深切了解其民族情感。通過教育,民族院校學生應做到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擔負起維護民族團結的光榮責任和義務。
(三)要不斷健全和完善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保障機制。對民族院校而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民族團結教育機制要盡可能地與各民族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相適應。充分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一項基礎性任務。由于各族學生在思想素質、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導致民族院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氛圍的營造方面,較之于其他部門和機構有其特殊意義。因此,民族院校應努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機制,使大學生在了解、尊重各民族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更加密切地聯系各族群眾,營造良好氛圍。
(四)要借助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約束力確保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取得實效。在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教育的各項內容和任務要根據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特點,把民族團結教育的普遍性要求與各民族師生的特殊性需要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各項教育和實踐活動。在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崗位師生員工特點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督促和檢查工作的同時,借助于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約束力,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縱觀我國民族院校的發展軌跡,其“使命是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促進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服務”。因此,民族院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的民族團結教育問題,這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大團結、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推進民族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汲取各民族傳統文化多樣性之精華。文化多樣性的客觀存在對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汲取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其不斷豐富和充實的學習內容真正融入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統一師生的思想,增強他們對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展的必勝信心。
(二)把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研究與民族團結教育相融合。民族院校是我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基地,展示我國民族政策和對外交往的窗口。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把學習研究我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和深入民族聚居地區積極開展調查活動相結合,為黨和國家更好地解決民族問題制定合理有效的民族政策提供決策依據。正如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體系就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民族院校只有把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學習成果真正轉化為解決各族師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各民族和諧團結與發展。例如廣西民族大學堅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創新“一主兩翼四環素,多元一體六結合”的“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等方式來準確把握“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從而牢固樹立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endprint
(三)把課外加強學習和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增強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相結合。民族院校肩負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殊使命,通過長期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方面有著相對集中的學術資源。民族院校要指導學生閱讀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典籍資料,多角度地用歷史的眼光、國際的視野了解我國各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如何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豐富的民族文化;要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表現形式,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完善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新學習觀念,積極搭建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充分利用民族院校有利的學習條件,做到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普通群眾學。
(四)將增強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與校園活動相促進。民族院校除開展正常課堂教學外,應結合少數民族豐富的、獨特的文化和藝術財富,以專題社會實踐、講座、演講、征文競賽等形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在民族校園文化活動中突出民族團結教育特色,使各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在活動中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民族大團結的文化氛圍。例如,廣西民族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地域優勢,堅持“兩個服務”的辦學宗旨,寓民族團結教育于學生活動中,特別是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月”、暑期“三下鄉”等活動,注重開展與民族團結教育相關的重要內容,以此作為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
(五)把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教育內容與完善管用有效的教育機制有機結合。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根植于文化多樣性的現實,把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教育活動更貼近于各民族師生的生活實際,以利于促進教育活動形成長效機制。而在健全和完善教育活動開展方面,要密切結合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際,透過文化多樣性的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地檢驗學習制度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民族院校綜合辦學能力長期受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民族院校只有立足實際,切實把民族團結教育與促進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緊密結合,不斷創新教育活動內容和方式,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整套管用有效的教育實踐機制,以更有力地推動民族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湯因比,敏紫.文化概念和定義述評[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65(5)
[2]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鐘海青.民族院校的使命[N].光明日報,2013-07-10
[4]馬啟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我國的民族政策[J].求是,2010(23)
[5]龔永輝.一軸兩翼,多元一體——“民族理論政策”精品課程建設思路[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作者簡介】張宏宇,博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教育;韋惠文,廣西民族大學人事處處長,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責編 黎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