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英+朱倩倩



【摘 要】本文基于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以“實踐育人,合作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創新為先導,通過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與東盟合作院校共建、共享開放性教學資源,全面開展各項教學改革實踐,對東盟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涵建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建設、師資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國際交流合作 東盟語種 立體化教學改革 創新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50-04
一、基于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東盟語種立體化教學改革背景
(一)中國與東盟關系已步入“鉆石十年”。2016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伙伴關系25周年,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篇之年。中國與東盟關系已步入起點更高、內涵更廣、合作更深的“鉆石十年”。在過去的25年里,雙方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在經貿合作、雙向投資及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在農業、能源、基礎設施、制造業、加工業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截至2015年,雙方貿易額達到4721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1564億美元,人員往來突破2300萬人次,互派留學生超過18萬人次。中國已連續7年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4年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截至2016年,雙方貿易額較1991年增長了近60倍,走進東盟的中國企業也正呈快速增長之勢。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人才市場對東盟語種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其深層意義在于加強與沿線國家進行戰略對接、互聯互通,從而推動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在一系列合作過程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主要方式和內容。要實現此“五通”,前提和基礎是語言通、文化通,即培養具有跨語言文化轉換能力及行業知識扎實、行業技能過硬的復合型外語服務人才是重要保障。
(三)國際教育合作持續良好態勢,互利共贏取得新進展。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相繼與越南海防大學、泰國清邁大學、泰國坦亞布里理工大學、泰國碧武里皇家大學、泰國峽迪拉工商管理學院、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馬來西亞大學等東盟國家院校簽訂教育合作協議,在東盟語種專業中全面鋪開“2+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都能有機會到語言對象國進行交流、實踐。通過與東盟各合作院校協商洽談,實現專業對接、學分互認、互助獎學金等機制,為高職學生尋求更為廣闊的進修機會。事實上,10多年前廣西僅有廣西民族大學一所院校開設有東盟語種專業,目前廣西已有20多所本??圃盒Ec高職院校開設了相應的東盟語種專業,國內多所高校均開設了東盟研究中心,東盟語種人才的培養已得到了大力發展。與此同時,東盟各國也分別開設有28所孔子學院和14所孔子課堂。隨著經濟、文化、貿易、投資、旅游各個方面合作的深入,也對東盟語種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單一的語言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不論是國內的企業,還是東盟各國來華投資的企業,都紛紛表示需要能夠熟練使用東盟國家語言來進行專業技術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借助國際交流平臺,為東盟語種教學的改革開拓新路子、尋找新方式,更好地為新市場提供人才的培養與輸送等方面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東盟語種教學存在的關鍵問題和改革的思路
東盟語種教學存在的關鍵問題包括:一是東盟語種專業教學資源缺乏統籌規劃,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單一,缺乏實訓教材;二是實踐教學思路不清晰,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結合不緊密,課程特色不明顯;三是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培養相對薄弱,了解語言對象國信息的渠道相對狹窄,缺乏國際化思維。東盟語種學習的內在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四是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夠準確且模式單一,課程設置停留在單純的語言技能學習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應以“實踐育人、合作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創新為先導,整合院校國際交流資源,全方位、深層次地與國外院校開展合作。通過與東盟合作院校共建、共享開放性教學資源,開展各項教學改革實踐。
第一,著眼國際人才市場,面向國際市場需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舉辦“東盟職場精英對對碰”論壇,邀請東盟行業專家進行崗位分析,并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分析,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畢業設計、校內外實訓、頂崗實習等方面改革,不斷修訂與完善東盟語種人才培養方案。
第二,借鑒國外先進語言教學模式,創建“開放式互助式”師資培養模式。從國際語言教學的普遍特征中尋找東盟語種教學改革的特殊性,研究外國語言教學的模式和特點,可為東盟語種教學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通過互派訪問學者、師資互派等形式,開展互助式、開放式師資交流,組建跨國精品課程教師團隊、跨國教材編寫團隊,同時,把外國專家請進專業教學建設團隊,共同參與東盟語種教學改革。
第三,探討“一站式留學定向培養專業”的可行性,即“2+1+1”(高職+本科)“2+2+2”(高職+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國內高職教育同國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連接起來。面向廣西高職相關涉外專業,針對有意向到東盟國家留學的學生,為其提供留學咨詢和留學培訓等留學深造服務。此外,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利用具有招收留學生資格的優勢,采用短期培訓、文化體驗、互助考察等更為靈活的方式積極與泰國春蓬府、越南胡志明市相關院校洽談教育合作,在吸引東盟學子來華學習的同時,繼續推進學院東盟語種專業建設與改革。
第四,舉辦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論壇,邀請外國專家到學院給東盟語種專業的師生進行專題講座,讓師生獲得最新的語言對象國信息,增強師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國際化思維,激發教學改革的內在原動力。
第五,開設了“中國文化精英體驗之旅”等特色中短期培訓項目,接收越南、泰國500多名師生到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交流學習。同時,作為商務部援外培訓承辦單位,先后協辦了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研修班,中國—東盟公共管理與地方治理研修班、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研修班、中國—東盟物流產業發展研修班、中國—東盟旅游產業合作研修班等特色教學項目,為國外各司處級官員、技術人員提供培訓服務。2015年,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獲自治區職業教育國際交流改革試點稱號,彰顯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利用國際交流促進東盟語種教學改革的良好條件。endprint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創建“兩實、三交替”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兩實、三交替”實踐教學模式是指把“實地教學、實境教學”,“教室與接待現場、教師與翻譯、學生與陪同”緊密聯系起來,將跨國文化交流的舞臺變成東盟語言學習的平臺,積極利用國際交流項目開拓新課堂。通過“兩實、三交替”實踐教學模式,可充分利用雙方至多方跨國合作院校不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國際交流中來,面向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現場,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參與實踐工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觀念,提高其跨文化適應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二)創建“立體化真實體驗式”實踐課程體系。具體如圖2所示?!傲Ⅲw化真實體驗式”實踐課程體系是指:基于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依靠國際交流項目,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實參與到國際事務接待、涉外文化體驗等項目中,創新實踐課的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方法等實踐課程體系。例如,應用泰語專業和應用越南語專業充分利用“中國文化東盟商務精英體驗之旅”項目,開展“立體化真實體驗式”教學,讓中國學生與東盟學子結為一對一互助伙伴,共同參與語言學習、商務考察、文化交流。通過親自參與一系列跨文化交流活動,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得到培養,跨文化交際技巧得到豐富,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升,突破了傳統語言教學難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三)打造“三雙”特色課程。具體如圖3所示。“三雙”特色課程是指適應國際產業調整,以國際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重新進行崗位分析,突出“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課程內容改革?!罢Z言能力+職業能力”“畢業資格證書+行業資格證書”“專業語言課程+專業職業課程”等特征,是“三雙”課程教學成果的具體展現。
系統進行“東盟語種+商務英語”課程、“東盟語種+國際貿易”課程 、“東盟語種+涉外旅游”課程、“東盟語種+境外電商”課程改革;建設“商務泰國語口語”“商務越南語口語”“東盟禮儀”等精品課程,打造“三雙”課程特色,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
(四)建設“開放共享立體式”教學資源庫。融入國際元素,共同建設國際教學資源庫。通過組建跨國教材編寫團隊,不斷完善校本教材,開發特色教材,如《東盟禮儀》《奇妙的素可泰文字》《會展泰語口語教程》。引入行業信息,建設精品課程,如商務泰語口語、商務越南語口語、綜合泰國語。通過圖書館交流,互贈圖書和相互在對方圖書館設立圖書采購中心等形式,不斷完善圖書資源及多媒體資源。通過東盟駐廣西領事館等涉外官方機構,通過互贈書籍等形式,建立相對豐富的外文圖書資源庫。
(五)創新雙師培養途徑,走出去,引進來,多渠道、全方位創新“雙師”培養途徑,夯實專業內涵。具體如圖4所示。借鑒國外先進語言教學模式,創建“開放式互助式”師資培養模式。從國際語言教學的普遍特征中尋找東盟語種教學改革的特殊性,研究外國語言教學的模式和特點,可為東盟語種教學提供更為豐富且實際的資源,通過互派訪問學者、師資互派等形式,開展互助式、開放式師資交流,組建跨國精品課程教師團隊,組建跨國教材編寫團隊,還把外國專家請進專業教學建設團隊,共同參與東盟語種教學改革。例如,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派教師2人赴泰國清邁大學進行訪學考察;派教師1人赴泰國坦亞布里皇家理工大學進行碩士進修;共派出6位教師分別赴越南、泰國高校進行對外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共接收合作院?;ヅ赏饧處?人;派出3個代表團共12人分赴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相關合作院校調研訪問。
(六)通過確立“專業課程建設為主線、校園文化建設為輔線”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如圖5所示。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交際技能的提高融入專業課程建設中去,利用“東盟文化周系列活動”“東盟禮儀進高校進企業系列活動”,即東盟電影展、東盟產品展銷會、東盟知識講座、東盟商務精英大賽、東盟禮儀風采大賽、泰國宋干節新年潑水祈?;顒拥鹊诙n堂建設,營造國際跨文化交流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激發全院各專業學生了解東盟,學習東盟語種的興趣,讓師生獲得最新的語言對象國信息,增強師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國際化思維,激發教學改革的內在原動力。
(七)服務“一帶一路”,助力產學研創,提升師生國際社會服務能力。加強跨國校企合作,推廣實踐成果。如為中—泰羅勇工業園(泰國)中的企業開展語言培訓、業務翻譯等服務;選派教師2人參加國家商務部駐外秘書培訓,為中國駐外使領館提供東盟語種人才;選派教師2人為廣西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講授東盟商務禮儀課程;選派學生12人參與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論壇的各項接待工作;選派學生4人到泰國春蓬府為當地院校開展漢語培訓;多次選派東盟語種專業學生300多人服務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擔任參展商翻譯、客商陪同、志愿者等工作。
四、改革的效果與方向
本項目聚焦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東盟語種立體化教學改革創新實踐,從2011年開始研究與開發,歷經3年。自2014年至今,邊研究邊應用邊推廣,項目水平得以逐步提升。
第一,以“實踐育人、合作育人”的理念創新為先導,整合院校國際交流資源,全方位、深層次地與國外院校開展合作。通過與東盟合作院校共建、共享開放性教學資源,開展各項教學改革實踐。
第二,通過創建“兩實、三交替”實踐課程體系,搭建“立體化真實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打造“三雙”特色課程,以解決東盟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夠準確、模式單一、教學資源缺乏統籌規劃等問題。同時,對“實踐教學思路不清晰、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課程特色不明顯”的“三不”現象予以檢點、重視。
第三,通過確立“專業課程建設為主線、師資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為輔線”的培養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創新雙師培養途徑,充實專業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四,以國際人才市場為導向,探討“一站式留學定向培養專業”的可行性,打通國際實習與就業通道,服務“一帶一路”,助力產學研創,提升師生國際社會服務能力。
第五,培養了大批服務于中國與東盟相關領域的優秀畢業生,在同行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上級領導及專家的肯定以及社會上的廣泛認可。項目建設成果經過《廣西日報》等13家知名主流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產生了良好的公眾效益。至今,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國際教育合作有待進一步拓寬思路、緊密對接,重申“以國際人才市場為導向”的實際意義,進一步打通、拓寬國際實習、就業、創業大通道。
【參考文獻】
[1]羅奕原.復合型東南亞語種教師的培養[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11)
[2]季紅麗.東盟文化背景下的小語種雙語型人才培養[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9)
[3]秦愛玲,于曉默.東盟語種專業實習實訓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3)
[4]費自芬.東盟小語種作為第二外語的教學改革初探[J].華章,2013(12)
[5]陶斌智,陳麗平.西部地方院?!胺?非通用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初探[J].梧州學院學報,2013(1)
[6]秦愛玲.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東盟語種高素質職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智富時代,2015(5)
[7]張敏,鄭青青,朱海礁.云南東盟語種人才社會需求與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2)
【作者簡介】劉杰英,女,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商務外語;朱倩倩,女,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泰語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商務泰語。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