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鳳+魏零
【摘 要】本文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滯后等問題,論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專業結合、與網絡數字化結合、與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的I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sentials)課程相結合,建立適應時代的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計算機知識。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 網絡數字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C-0153-02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大學階段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的初步能力,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中發揮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能為后繼的計算機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撐。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普及的大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對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互聯網+”與課程相結合進行教學改革,建立適應時代的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計算機知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全校公共基礎課,涉及全校各專業,教學內容廣。目前采用的方式為課程組集體備課、教學大綱統一、教學內容固定。這樣操作的結果看似規范,實際課程內容的設置粗糙,與專業應用脫節,教學目標缺乏明確性,不能兼顧學生專業差異,達不到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最終無法實現學以致用。
(二)教學模式單一。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采取的是“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機房合班上大課,通常是教師講解一節課,學生練習一節課。教師授課時獨霸課堂、以講清或講完知識點為目的,從上課講到下課,而學生練習時整節課學生從頭做到尾。整個教學或是教師滿堂講,或是學生滿堂練,缺乏師生的互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
(三)教學內容滯后。計算機學科是隨時代變化較大的一門學科,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日新月異,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材內容卻相對陳舊,課程的教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并且存在認識上的錯誤,認為計算機基礎知識就是計算機的軟硬件知識、計算機網絡基礎等,基本技能操作就是office操作,計算機基礎課程就是教學生怎么使用計算機,把計算機作為工具來運用成了教學的核心任務。很多教師只是注重課本內容的講解,課程的重心放在了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上,教學內容滯后,而計算機知識更新快,新理論、新技術等日新月異,課程內容沒有及時跟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于計算機的最新前沿知識涉之甚少。隨著教育信息化課程的廣泛實施,大部分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其內容與大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部分內容相似,導致學生認為是重復性教學,缺乏學習激情,學習興趣和效率低。因此,有學者開始質疑在高校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必要性。而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不斷地被壓縮、弱化、邊緣化,部分院校甚至取消了該課程。
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實際情況,課程組教師深入各院系調查,并廣泛聽取各院系的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三結合”教學模式,即與專業結合、網絡數字化結合、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的I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sentials)課程相結合。
(一)與專業結合:緊密結合專業,重構教學內容。“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應該轉換教育觀念,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涉及全校各專業的學生,既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課程組的教師應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分析社會對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在計算機基本知識的基本操作方面的實際要求,深入各院系調查,并廣泛聽取各院系的教學要求,深入分析學生專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專業特點和需求,以專業應用為核心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強調學以致用,學以實用,學用結合,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點。目前,課程組教師制作了文科、理工科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中包括有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選修內容教師授課時不必面面俱到,應該根據專業來選擇側重點,求大同、存小異,根據現在和將來的應用需要來確立知識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案例,為后續計算機和專業課程做好鋪墊,如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在授課過程中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算法分析、程序設計等;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專業側重數據庫設計等;設計藝術專業則加強多媒體技術與圖形圖像方面等。另外,授課進度也需根據學生專業進行調整,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學生計算機基礎來安排授課進度。例如,計算機信息的表示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理工科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強,學起來輕松,教師一個課時可以講完,而文科學生相對來說邏輯理解能力弱點,文科專業教師可以考慮安排兩個課時。計算機網絡這部分,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飛行器制造專業學生基礎好,而且對這部分內容學習興趣高,計算機網絡基本概念和功能可以一筆帶過,比如IP地址這部分,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寬和加深知識點的講解,如IPv4的子網劃分,局域網的組建、家用無線網的配置、基本網絡故障的排除、Ipv6的知識等。整個課程的教學為專業服務,滿足其專業課程的需求,將整個教學的知識體系和實驗與專業相融合,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二)與網絡數字化結合: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更多的知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的教學緊跟上時代的腳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于2017年2月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校級重點課程,加強在線課程的建設,讓網絡資源成為教學的主要依托,整個過程分為兩步,教學資源數字化和網絡平臺搭建。第一步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師將課程內容進行梳理、優化,以獨立的知識點為單位將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制作課件,錄制短小(5-10分鐘)的視頻,制作部分知識點的動畫,根據知識點的要求設計驗證性和綜合性實驗。第二步開發在線測試系統和搭建網絡教學平臺,集學習、實踐、測試、交流、管理等教學環境,集教材、實驗、電子教案、網絡課件和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等教學資源形成一體。網絡平臺包括課程管理、在線學習、在線測試、信息發布、在線答疑、系統管理等模塊。教師將教學資源發布到網絡平臺,并及時進行更新,發布計算機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網絡平臺為學生自主性個性化學習提供條件,突破了“時空限制”,只要有網絡環境,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跳躍式選擇學習內容,簡單已知的知識點直接跳過,重點難懂的知識點可以重復學習,完全自主地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實現學習的高效性。endprint
(三)與ITE課程相結合:深化校企合作。為改善學校教學資源的限制、節約成本、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學校加強校企合作,解決學校實驗環境缺乏的問題,實現多渠道培養學生。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與思科網絡學院的ITE課程相結合。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的ITE教學內容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包含計算機硬件組成及組裝、操作系統、網絡等。課程教授手段豐富多樣,教學資源豐富,提供在線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動畫以及在線測試等。教師選擇個人計算機簡介、計算機組裝、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等內容融合到課程教學,其他內容可以布置學生課外自主在線學習。學生通過模擬動畫實現電腦組裝,加深了對硬件知識的學習,解決了學校缺乏硬件實驗環境問題,使用模擬軟件PT(Packet Tracer)模擬網絡實際操作和自測,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和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利用章節在線測試隨時可以檢測學習效果。
另外,思科公司和思科網絡技術學院每年舉行“思科網院杯”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激發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積極動員鼓勵學生參與,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比賽中獲得成就感,通過比賽加強學生對知點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連續兩年來“思科網院杯”全國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2016年獲得本科組全國一等獎1項,2017年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總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面臨新的挑戰。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課程組教師通過分析根據該課程的特點,深入各院系調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緊密結合學生專業,加強與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的ITE課程結合,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陸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
[3]李桂芝,劉亞輝,王偉.服務于專業教育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
[4]肖丹鳳,魏零.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2016(7)
[5]袁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信息記錄材料,2016(10)
【作者簡介】肖丹鳳(1978— ),女,湖南邵陽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計算基礎教學。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