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蘭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也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朗讀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思想情感以及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科學規劃,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以及提高朗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課堂教學;朗讀習慣
朗讀一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點,隨著國家頒發了新課標標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注重教學質量的同時還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可以使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朗誦作為一門語言藝術,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還能讓其視野開拓、記憶力加深,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語文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這樣方能引導學生,集齊朗誦所需要具備的所有因素。
一、帶領學生正確朗讀課文
朗讀的目標是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有效地認知課文內容。以往不少教師習慣花費大量時間在如何正確、流利地朗讀上,而忽略了學生正確朗讀課文的重要性,致使其不能在朗讀上貫徹“正確、流利、有感情”三要素。故而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生在朗讀上的通順,而是應該有程序性地帶領學生正確朗讀課文。
現今的教材相比以往的教材,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新嘗試。新課標下,要求朗讀訓練目標應各不相同,并且還需要側重展現課文的特點、意圖。教師可著重引領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秦兵馬俑》這一篇文章,教師讓學生賦予感情地朗誦“站在高處鳥瞰,坑里的兵傭、馬傭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這一句話,讓學生深入體會軍隊當時所向披靡的場景。再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文中,魏校長提問學生:“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其中多數學生都踴躍回答“為明理而讀書、為做官而讀書、為掙錢而讀書”等,而只有周恩來靜靜坐著,沒有回答。看到該情況,校長就點名讓其回答,其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針對這幾個自然段,讓學生賦予感情進行朗誦,領悟周總理在13歲時的理想抱負。這樣,通過這些課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上的重要性。
二、讓多元化朗讀變得有趣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不相同制定多元化的朗讀形式。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分為多種,以往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多是讓學生以小組、個體、集體等方式,而現代化教學則是在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上添加新花樣,讓朗讀變得有趣。目前,各所學校中最常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配樂朗讀。
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需要學生以正確的朗讀表達人物的性格,將文中人物情感體現。因此,課堂通過分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將課堂原本枯燥變得充滿趣味。
表演朗讀。如《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一課,文中主要描述的是苗苗與季羨林的對話,將苗苗比喻小苗,大樹比喻季羨林。教師在進行該課文教學前應做好備課準備,然后上課時進行一次小劇場表演,從班級中選取兩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對話。這樣,學生通過模仿文中人物的對話、語氣、神情,能夠加深對課文的了解,而后再自我朗讀一遍課文,此時可以發現,在朗讀過程中已經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閱讀,以及可以將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
配樂朗讀。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會有適合的音樂產生,而文學則是其最好的配方,兩者配合,所發揮的效果可想而知。在進行《廬山瀑布》教學時,教師可采用關于一些瀑布的音樂,配以朗誦,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這樣,不需教師指導,也能夠使感情升華,情緒到位。這樣的朗讀方式,既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讓其在朗誦中提升理解能力、開拓視野。
三、提升學生朗誦的品質
以往的傳統模式教學,教師多是花大量時間去注重課文,而在朗讀方面則是花少量時間。初讀課文時,只以教會學生讀準生字詞以及讀通課文即止,便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這大大減少了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更談不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留有充足時間讓學生準確發音、吐字準確且聲音洪亮地朗讀課文,如此才能提高朗讀品質。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文章時,教師應在課前將重難點分類規劃好,然后在上課時將容易點采用較短時間粗略講解一遍即可,這樣,便能將一些不重要的詞句省略,將整節課的節奏掌握好,同時,也讓學生有時間進行課文朗讀。首先,可以采用個體讀、小組讀以及集體讀,讓學生在進行朗誦時,將自己認為優美的語句、段落圈起來,然后再精讀,通過反反復復的朗讀,就耗去了課堂的一半時間。再者,現在基本每所學校都配有多媒體設備,因此,教師可在課前,收集關于黃山的視頻,然后將文字結合,進行播放,讓學生跟讀,在視覺與心理震撼的雙重夾擊下,使其對朗讀的興趣、情緒大幅度上漲,進而無形中提高朗讀質量。學生用豐沛的感情去朗讀、閱讀課文,能夠更加深刻理解文章含義。所以,要使語文教學具有有效性,就應在朗讀上留足時間,徹底落實初讀,緊抓生字和句子讀準、讀通,從而將課文讀順,方可進行下一步準備。
四、提高朗讀的厚度
若想讓學生富含感情地朗讀,其一定要具備較強的感悟能力,讀懂作品、體會作者感情是極為必要的。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朗誦的同時一定要注重讀懂,而不是草率結束。由于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容易使學生產生“老師要我讀”“家長逼我讀”的觀念。為此,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進行教學,將“要我讀”“逼我讀”轉換為“我要讀”“我要學”。這樣,由于其觀念轉變為積極狀態,從而也使其感悟能力進一步提高,讓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具有有效性。
例如,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該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爸爸的懷念及崇拜之情。其中“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這一句話描述了作者爸爸病危時內心的平靜卻又不平靜的矛盾心理。通過朗讀,讓學生深思,“如果你是作者,那么當時的你會是什么樣的表現?悲傷或者心理沒有絲毫波動?”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課,教師讓學生帶著“蟋蟀怎么會有住宅?它的住宅又是怎樣的?”這樣的問題去朗誦課文,則在一定程度上讓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理解能力。透過這樣的思考、理解及領悟,使朗讀的感染力進一步增加,充分發揮朗誦的教學意義,讓其在教學中具有有效性。同時,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正確理解課文、深刻體悟,反而使朗讀感染力又進一步提升。由此可以說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學生的朗讀能力更進一步,在朗讀過程中就一定要帶入感情,正確、流利地閱讀,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有效性。
進一步明確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計劃、朗讀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
[2]單小蘭.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15,(14).
[3]劉玉珍,何衛國.對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02).
[4]臧艷紅.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方法[J].江西教育, 2015,(12).
責任編輯 徐艷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