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
摘 要:在大眾傳媒高度發展的今天,各民族之間文化領域內的交流與融合在全球化大潮中顯得舉足輕重。其中,電影藝術更是以其豐富的內涵、高度的濃縮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全世界得以迅速發展,并深受大眾喜愛。它使人們得以直觀地感受外國風俗與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的大背景之下也有利于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影視劇的翻譯在這種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譯者應如何平衡外國電影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平衡電影導演和編劇與目的語受眾的審美價值取向,以及應該以何種方式實現電影精神內涵的傳播等,都值得人們考慮探究。本文以德語電影《浪潮》為例,試分析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如何進行電影字幕的翻譯。
關鍵詞:影視字幕翻譯;功能翻譯理論;跨文化交際
一、我國影視字幕翻譯概況
(一)我國影視字幕翻譯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有規模地引進國外優秀電影,目前國內的外國電影分為中文配音的譯制片,以及配以中文字幕的原聲電影。雖然外國影片已經十分常見,但專門從事影視字幕翻譯的仍舊只是有限的幾個電影譯制廠,網絡上大部分的影視字幕翻譯均由民間的非盈利團體自發完成,翻譯的質量無法保證。影視字幕翻譯帶有較強的譯者個人主觀性,這對于優秀電影的傳播及其在觀眾群體中的形象塑造都造成了困難。
國內影視字幕翻譯大多重在實踐方面,從事影視字幕翻譯的人員眾多,對于其理論研究卻不被重視。但近年來人們逐漸開始探索影視字幕翻譯中翻譯理論的應用,如社會符號學理論、等值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等,但離理論真正應用于我國影視字幕翻譯實踐還有一段距離。
(二)影視字幕翻譯特點與要求
影視語言由畫面語言和人物語言兩部分構成,是一種綜合的多重符號集合體,人物語言與畫面相結合并協調才能達到影視效果,本文所探討的是人物語言,即影視字幕的翻譯。
影視字幕翻譯屬于文學翻譯,但又具有完全區別于文學翻譯的特點,錢紹昌教授(1994)將其歸納為: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麻爭旗教授(1997)也提出了影視翻譯的五項原則:口語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與通俗化,即影視作為一種視聽綜合性藝術,人物語言與畫面共同對觀眾產生感官刺激,因而肢體語言和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物語言表意。但人物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由其語言風格來體現,這就要求翻譯至目的語中的人物語言仍舊保留其原有的基調,如幽默、嚴謹、文質彬彬等。此外,影視劇中的對白連續且迅速,因而字幕不能使觀眾來不及閱讀。而影視劇面向全體大眾,因此人物語言必須沒有書卷氣和生硬感,才能使其雅俗共賞。然而各國存在特定的文化專有項及本土化的表達,如果忠實翻譯會造成目的語觀眾理解困難,而改動過大又可能損害影片源語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因此,影視翻譯應采取怎樣的策略和取舍,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量。
二、功能翻譯理論在影視翻譯中的應用
(一)功能翻譯理論的發展
Reiss首先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關注文本層面的對等。在此基礎上,Vermeer提出“目的論”,認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譯文在目的語中的功能不一定等同于源文在源文化當中的作用,要根據目的和受眾進行取舍。M?ntt?ri的“翻譯行為理論”又進一步將翻譯解釋為一種涉及源文作者、翻譯發起者、譯者和譯文接受者,以目的為驅動的交際行為。最終Nord總結性地提出“功能+忠誠”理論,即譯文要符合原作者的意圖,又能在目標語中按預定的方法運作。
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原則是該理論的核心準則,即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方法及要實現的功能;連貫原則指譯文不能對受眾造成理解困難,又要保證與源語之間的統一,然而這種統一的程度與形式要根據目的來決定;而忠誠原則指的是譯者、源文作者、翻譯發起人與譯文受眾之間的人際關系,根據目的實現各個方面的協調統一。因此,要求譯者對源文的意義和功能進行揣摩,將其與翻譯目的進行比較,進而對源文信息進行處理,通過特定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實現譯文在目的語境中的功能。
本文以德語電影《浪潮》(Die Welle)為例,對其字幕漢譯進行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的分析。
(二)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電影《浪潮》字幕翻譯分析
這部電影改編自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導演基本保持了事件原貌,也添加了一些夸張的戲劇色彩。影片中教師Wenger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獨裁主義而搞了一場教學實驗。他提出鏗鏘有力的口號“紀律鑄造力量”“行動鑄造力量”,用嚴苛的規條束縛學生,向他們灌輸集體主義,要求他們絕對服從。學生們表現出了驚人的熱情和配合,步調一致地投入其中。他們精神抖擻,穿上制服,互相監督,很快凝聚成一個新的團體——“浪潮”,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一步步向納粹模式發展。
影片自一開始便著力描繪散漫乏味的生活,充斥著隨心所欲的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性格鮮明,而這些正是通過影片中人物的語言得以呈現。電影翻譯的首要目的是將源語信息傳遞至目的語,使目的語受眾體會原影片的思想內涵并產生共鳴。因而在翻譯時主要采取工具型翻譯策略,并根據不同語境靈活使用各種翻譯方法,本文以人人影視(YYeTs.com)翻譯版本為例進行分析。
1.直譯加注
影片的主角是教師和一群高級文理中學的學生,角色設定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因而在對話中偶有引經據典,譯者多保留源文并進行加注。例(1):
源文:Aleaiactaest!(00:03:35)
譯文:骰子已被擲下!
屏幕上方加注:凱撒名言,意思是作出沒有退路的決定,破釜沉舟。
例(1)出自一位自恃資歷學識高而不屑Wenger的老教師之口,直接引用拉丁語源文生動地體現了他賣弄學識的高傲之感,如果將其直接意譯,中國觀眾不了解其典故,因而無法表現他的清高自傲。但筆者認為,例(1)處譯文有可能使人疑惑,若譯為“木已成舟”,再加注“拉丁語,凱撒名言”,既簡短,又表意清晰,或許效果更佳。endprint
2.近義替代
影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要既口語化、通俗化,又能夠體現他們一定的文化水平。例(2):
源文:Macht was her, wenn ich in der Kiste liege, im Goldenen Apostel. (00:04:22)
譯文: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例(2)為學生們表演戲劇的臺詞,這里采用了一句中國的俗語來替代源文,使中國的觀眾一看便知源語語境的表達含義,又符合電影中戲劇里語言帶有表演性的設定,如果直譯為“當我躺在金色使徒的箱子里會怎樣”則使人感到奇怪不解。
3.人物性格化意譯
影片中學生性格各異,品學兼優者、懦弱偏執者、生活隨意無度且吸食毒品者共處,因而在人物的語言上也各具特色。例(3):
源文:Bist du v?llig weich in der Birne? (00:09:50)
譯文:你腦子讓門擠了?
譯者選用了極為口語化的語言,體現了影片中學生們的散漫隨意,譯文個性鮮明,使中國觀眾自然移情。
4.語境化同形多譯法
語言的表達意義與語境息息相關,同一種表達在不同語境中的內涵也有細微差別,然而漢語中的構詞與表達可能性更多樣,因此在譯文中要體現差別。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現Du Spinner,被譯為“白癡”“瘋子”等,而在Karo將Marco從弟弟身邊帶走時說的“Lass den Spinner”卻譯為“別理他”弱化侮辱含義。類似的如“Ich habe kein Bock”,也有“沒興趣”“受夠了”等譯法。因此,應根據說話者所指及說話語氣將同一表達在譯文中加以區別,以使情節更為流暢自然。
5.質疑
在本文選取的人人影視譯本中,譯者基本很好地傳達了源語表達的情感基調,也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但筆者認為仍有幾處譯文值得商榷。例(4):
源文:Jens ist wie verwandelt, er redet von Ihnen in den h?chsten T?nen.(00:59:58)
譯文:伊恩像狼人似的,他用高八度的聲音說起您。
譯者將verwandelt譯為“狼人”,這一名稱仍然帶有源語色彩,對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人可能無法領會其含義,且后半句也略帶翻譯腔。筆者認為,不如改譯為“伊恩說起您像瘋了一樣,聲音都高了八度”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三、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影視翻譯方法建議與展望
在影視翻譯中既要遵循文學翻譯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又要考慮其口語化、通俗化的特點,使譯文與譯語情境自然融合,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在譯語語境中產生預定的效果實現預期的功能。
這要求譯者在準確理解原影片的基礎上將其解構為各個元素,根據目的語觀眾的審美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將這些元素進行創造性重構,使譯文對白流暢自然又實現預期目的,同時不違背影片導演與編劇的意愿,激發觀眾共鳴。這無疑對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國當下專業從事影視翻譯人員不多,影視翻譯多由民間個人或團體自行組織,缺乏一定的行業規范與標準,譯者專業性沒有保證。但近十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影視翻譯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國影視翻譯也能夠規模化、體系化、專業化,我國的影視行業也能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成為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麻爭旗.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J].現代傳播,1997(5):81-84.
[2]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1(2):1-6.
[3]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6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