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妹
摘 要: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正確、熟練、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從基本的朗讀、識記,到大量的聽說讀寫,最終在反復訓練中達到語言的規范性,形成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在這個過程中,“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主要闡述如何在課堂中踐行陶行知先生“解放學生的嘴”的教育思想,想方設法給學生創造“說話”機會,有技巧地發展學生提問、表達等能力。
關鍵詞:解放 機會 鼓勵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b)-0142-02
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在課堂上,學生“沉默是金”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到了高年級,難得有幾個學生會積極地和老師交流,其實,這種現象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言語表達沒有進行及時引導、鼓勵而逐漸導致的。在中國,我們習慣推崇“師道尊嚴”,在學校里,課堂上,教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只能俯首帖耳,課堂上不能亂說亂動。再者,為了更好地追求考試答題的完整精準,很多老師總是很周全地給予學生“標準答案”,于是乎,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逐日降低,甚至有時連思考也不愿意了,真正“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消失殆盡,學習能力也沒有任何提高。
陶行知先生告誡人們,“小孩子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并注意指導他們提問的技巧。“說話的能力是生成的”,需要解放嘴和其他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感官,各個器官都有練習了,學生也就能寫、能認、能讀了,表達就會愈趨流利、順暢了。為了使學生“能談”,就必須“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論自由”。所以,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借助課堂陣地,解放學生的嘴,有技巧地發展學生提問、表達等能力。
1 多一些機會,讓學生能說
文本教材是一個開放的召喚結構,具有意義的不確定性特征。作者在寫作中有意或無意的“言不盡意”造成的文本空白和未定點,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招引學生去進行極富個性的色彩填補,不僅開啟了學生的思維,也極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品質。那么教師就必須善于發現文本空白,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力,給文章“留白”的地方個性補白。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成語故事》一文中,“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很多人一齊吹竽,所以有機會混在里面,結果拿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此時,筆者安排了一個現場表演:南郭先生拿著俸祿回到了家,妻子看見了……試想,“從來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竟然也拿到和別人一樣的俸祿,那是多么得意洋洋啊!他會怎么自言自語?妻子是懂他的人,聽說了這個事,該有多驚奇啊!夫妻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學生準備,指名表演,及時點評。發言中,有的學生側重于南郭先生的得意洋洋(不會吹竽照樣能拿俸祿),有的側重于妻子的憂心忡忡(千萬不要被人家識破才好),想象合理就值得肯定。故事結尾,“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繼續插入一個對話訓練:南郭先生回家后,又會和妻子有怎樣的對話呢?此時,學生的表達欲望徹底激發。沒有真才實學,濫竽充數的舉動終究不能長久;原先的得意洋洋如今是垂頭喪氣;妻子的擔憂如今也成了事實,踏踏實實學個本事才是最主要的……和前一回的短劇表演相比,這一幕學生的參與率更高,表現力更強,效果也更佳。
教師利用文本空白,尋找、挖掘出與文本表達的情感相關的內容,創造更多的機會啟發學生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進行合適的語言表達訓練,不僅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不時綻放出思維、情感碰撞的火花,也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此外,語文課本中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也是教學的一大資源。大部分插圖都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讓學生看圖說話,可以是安排在學習文本之前說話,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也對文本有大概的認識;也可以安排在鞏固階段,對照插圖進行復述,插圖的運用,能幫助學生回憶故事內容和情節,從而降低復述的難度,促使學生形成復述的能力。
2 多一些鼓勵,讓學生敢說
有人說,美國的學生上課真是太自由了,學生不僅可以隨時發言,而且還可以同老師辯論,老師和學生沒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滿著寬松和諧的氣氛。確實,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師生之間良好對話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生在閱讀時應該是自由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權,每個孩子都應該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實課堂中,往往迫于教學任務的及時完成,教師會操之過急,學生這樣說不行,那樣講也“離譜”,只有講到教師想要的答案時老師才“如釋重負”地加以肯定。日子一長,學生都不敢輕易開口了。
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總會用鼓勵的眼神看著他,讓他把話說出來;要寬容地給他時間,耐心地等待他把話說完;要認真地傾聽他的發言,肯定他的思考;要挖掘他值得鼓勵的地方,對他做一個正面的評價……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正因為這樣做了,我們的課堂上才會時不時的傳出熱烈的掌聲,那是同學們對表現極佳的伙伴的肯定和獎賞。
當然,課堂發言也會出現極端錯誤甚至鬧笑話的時候。但是,筆者時刻提醒自己,無論學生的發言多么幼稚,考慮多么片面,表達多么不清晰,都要尊重學生的發言,并且一直教育全體學生,要相互尊重,學會傾聽。老師的鼓勵、群體的認可是激發學生發言的催化劑,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多開“金口”。
3 多一些指導,讓學生會說
在課堂上要訓練學生說話,還要教給學生一些說話的方法。可以是從文本出發的知識遷移,也可以是相應句式的模仿訓練,這樣有目的地鋪設臺階、降低難度,是讓學生有據可依,做到說話之前心中有數。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陶校長的演講》一課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模仿陶校長演講的方法(問什么—為什么這樣問—我們該怎么做),結合生活實際試著進行“第五問”。因為文本主要語段的結構都有雷同,而且陶校長的語言樸實易懂,很有親和力,給了學生很大的信心與勇氣。大部分學生都能符合要求,進行“第五問演講”,有的問“自己有沒有每天助人為樂”,有的問“自己有沒有每節課認真聽講”,有的問“自己有沒有每天誠實待人”……有一個平時特別內向的女孩說得特別有見解,贏得了班中最熱烈的掌聲,當時她的笑容美極了。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教學中,筆者參考文本句式“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要求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這是一株的柳樹,到令我____的柳樹,它____。學生有的從柳樹的外形入手,有的從柳樹的生命力入手,每一次的說話都洋溢著孩子們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
正因為有了之前文本的參照,有了教師的鼓勵,有了這種人人參與的氛圍,我們的學生才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當教師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舞臺時,學生就能化“被動”為“主動”了。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兒童的嘴”,就是讓學生想說就說,能發表獨立見解。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也曾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怯懦的人勇敢,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而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爭先恐后地“說”起來,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才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