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時小儂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浪潮涌動下,我國高職院校紛紛開啟國際合作辦學模式。經過十余年發(fā)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1)合作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不合理;(2)教師與學生缺乏國際合作的積極性;(3)國際合作辦學缺乏制度的支撐。基于此,本文建議高職院校的國際合作辦學工作應該在三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積極培育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合作項目;其次,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項目的積極性;最后,構建國際合作的管理框架,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服務。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際合作辦學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b)-0173-0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各類資源和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通和配置,教育資源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我國許多高職院校開啟國際合作辦學模式以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越來越多的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高職院校在國際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不足,阻礙了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對高職院校在國際合作辦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優(yōu)化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路徑。
1 高職院校在國際合作辦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教育部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7月,我國共有308個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項目停辦,這標志著我國高職院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職院校在國際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1 合作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不合理
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當前我國經地方審批報教育部備案的國際合作辦學的項目高達764個,而機構僅27個,項目的占比超過96.5%。由此看來,合作辦學項目是高職院校進行國際合作辦學的主要形式。然而,很多專家的調研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的合作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在設計上不合理,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合作項目的層次偏低。在教育國際化這股弄潮兒下,很多高職院校盲目追求國際合作的數(shù)量而忽視教學質量的提升。但外方院校并沒有想象中慷慨,他們嚴格把控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出口以保持自身競爭力。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高職院校能夠引進的便是淺層次的國際合作項目,這使得非學歷教育的合作項目越來越泛濫。雖然該模式有利于提升整個學校的國際化程度,為學生和教師的“走出去”搭建平臺。但由于它僅僅是非學歷教育,限制了引進優(yōu)質國外課程資源的條件,難以讓高職院校與外方院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
(2)合作項目的專業(yè)設置不合理。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大多集中于社會人文學科領域,而理、工、農、醫(yī)等自然學科領域開展的合作項目較少。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國家和企業(yè)強烈需要具有理工背景的復合型國際人才,而當前的高職國際合作辦學對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緊缺的專業(yè)項目設置偏少,甚至是空白,這使得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無法對接市場需求,最終致使高職院校的國際化辦學道路愈加坎坷。
1.2 教師與學生缺乏國際合作的積極性
很多高職院校之所以會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是源于管理層的“政績工程”建設,與教育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反而脫離了關系。因此,在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管理層積極主動、干勁十足,具有強烈的國際合作需求,教師和學生卻熱情不高、需求不足。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教師的需求不及管理層需求的2/3,學生的需求僅為管理層需求的1/2。毋庸置疑,合理運用國際合作辦學對于高職院校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我國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一方面源于教師對國際合作辦學意義的認識不夠,另一方面在于學生面臨高昂的學費對國際交流望而卻步。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合作辦學過程中面臨教師和學生對國際合作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而這使得國際合作辦學的質量難以提高并產生惡性循環(huán),未能帶來期望的效果。
1.3 國際合作辦學缺乏制度的支撐
迄今為止,大量高職院校的國際辦學依然處于無明確規(guī)劃、無專門機構、無專業(yè)隊伍、無專門預算的“四無”階段,國際合作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撐。具體而言,在辦學規(guī)劃上,43%的學校沒有將國際化辦學與學校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聯(lián)系起來。在機構設置和隊伍建設上,42%的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國際交流合作的專門管理機構,這其中還有69%的學校不僅沒有設立國際交流合作的專門管理機構,也沒有安排專職或兼職的工作人員負責相關事宜。在財務預算上,僅有27.4%的院校具備國際交流合作專項預算,且部分院校的年度預算控制在1萬元以內。制度支撐的短缺導致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發(fā)展不健全,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發(fā)展道路愈加艱難。
2 對策
國際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衡量指標,它的不足會嚴重拖慢教育國際化的步伐。根據(jù)教育部頒布的《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國際合作辦學總體發(fā)展目標和具體要求,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積極培育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合作項目。國際合作辦學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合作項目層次偏低和專業(yè)設置不合理的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職院校在國際化辦學過程中丟失了辦學初衷。對此,本文建議各高職院校在開展國際辦學工作時拋開雜念,相關工作圍繞“培育優(yōu)秀的人才”這一目標開展。基于這一目標,首要工作即是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并嚴格按照方案開展國際辦學合作項目。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激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項目的積極性。本文建議各高職院校管理層在進行國際合作辦學工作的準備階段,首先,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對國際合作辦學的認識。其次,開展座談會,借此令教師理解和接受國際合作辦學對于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意義。然后,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建立相關部門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國際交流的綠色通道。最后,達到提高教師和學生參與國際合作積極性的結果。
第三,構建國際合作管理框架,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服務。無論是我國高職院校的“走出去”,還是外方院校的“走進來”,均需要相關部門提供教學管理服務和后勤服務的支持。因此,本文建議各高職院校成立合作辦學的實體服務單位,如國際教育學院和國際交流學院,具體負責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服務,為國際合作辦學的工作人員和學生搭建好工作和學習的平臺,并為其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務以備后患。
參考文獻
[1] 趙秋.高職院校的國際化教學實踐探討[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85-87.
[2] 張文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221-223.
[3] 吳曉玟.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問題研究及對策[J].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