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這種新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傳統教學的需求。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處理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一個健康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的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課堂討論在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有序的課堂討論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分析
隨著教學的改革,小學教學也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等方面的內容,鼓勵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為了適應教學的改革,教師需要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自主討論所學的知識。針對一些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和其他的學生一同交流探討。
一、小學語文課堂討論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有很多學校開始學習全新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而改變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的效率。但是在實踐中仍舊存在一些不足,小學語文課堂討論也不例外。甚至有部分學生錯誤地運用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效果受到阻礙。課堂討論主要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的,提升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但是有部分教師教學中并沒有認清楚這一目的,引導中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實踐中,教師過分限制學生的主動性,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綜合分析之后發現,現階段課堂討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其一,教師過分束縛學生課堂討論的進行,影響學生發揮,否定學生學習的思維方式,甚至有部分學生出現了敢想而不敢言的情況。大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教師的答案就是標準答案,不能有半點出入。
其二,學生討論中沒有組織,導致課堂紀律難以維持,討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其三,教師教學中過分關注理論知識的傳遞,忽視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學生的討論僅僅局限于對語文知識點的探索,并沒有將自己的視野打開,這樣的課堂討論很難達到思維引導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課堂討論展開分析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盡量扮演課堂引導者的形象,對于學生最后探索的結果進行引導,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在開始階段就對學生設置標準化的答案。這樣才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小學生正處于接觸社會、認知社會的重要階段,他們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教師應該引導而非左右學生的思想。
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在講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之后談一談自己閱讀之后的想法。在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之后,教師只需要逐步引導,就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提升。
2.明確課堂討論主題
課堂討論是建立在有明確主題基礎之上的,在開展教學的階段,教師要盡量給予學生明確的方向,避免學生在探討中出現離題或者迷茫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的時候,要明確學生探討的主題。如,在學習和革命英雄有關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主題限制在紅色革命思想。但是,教師也要靈活把握學生討論的過程,盡量做到有的放矢引導學生。通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想流暢地表達出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繼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3.融入多種討論模式
討論是為了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討論僅僅是目的,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多種討論模式支撐。教學中常使用的方式有小組探究模式、兩隊辯論模式等。小組探究模式要求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中共同探索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師再將班級中不同小組的回答統籌起來,一同分析。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團結協作能力的提升。兩隊辯論模式主要是指針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在課堂中組織辯論,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管運用怎樣的討論模式,只要做好最后的歸納總結,就會讓學生有所得。
4.理論與實踐結合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都過分注重理論的引導,忽視實踐教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雖然很適合應試教育,但是學生在生活中卻不能夠靈活地運用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這將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轉變這一情況,理論與實踐結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或者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將自身感性的認識和理論知識結合,從而內化知識體系,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理性認知。因此,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語文教學的本質,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以《坐井觀天》的講解為例,在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對這一題目的看法。通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常識分析探討,得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效果。學生在課堂討論中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清楚自己,進而開始不斷提升自己。
總而言之,課堂討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課堂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討論也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還可以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具備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討論中,有必要通過師生配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雪艷,馮雪.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9).
[2]陸廷超.新課改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
作者簡介:張萍,中寧縣第一小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