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教師是培養小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參與者,為了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果,轉變教師角色成為當前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基于此,結合新課改要求,嘗試從科學教師“素材提供者”“啟發引導者”“教學創新者”三種角色談科學施教,以供科學教師有效轉變角色參考。
關鍵詞:科學教師;課程角色;轉變
一、前言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課程達到啟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激發求知欲,并引導他們去了解和掌握基礎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和方法。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難以達到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需要對教師的課程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與轉變,基于此筆者嘗試分析教師在課程上所應扮演的幾種角色。
二、科學教師的課程角色
1.素材提供者
小學自然課需要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進行科學實踐時,為了確保課程能夠貼近學生生活,科學教師需要提供大家熟悉的各類的教學材料,以供學生觀察、操作。例如,對于聲音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科學現象,教師可以把現實生活中的杯子、尺子、鈴鐺等物品放在課堂上,供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觀察不同物體的發聲特點,分析物品是如何發聲的。從生活中的物體去分析教學任務,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啟發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掘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能力。
2.啟發引導者
傳統的自然課,教師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不斷的講解,使學生了解科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直接獲取知識,但是在過程中,學生缺少了思維的鍛煉,缺少了參與,失去了從科學課啟發學生探索的意義。因此,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從主體轉變為引導者,對于一堂課,要建立學生主體意識,充分備課,不斷通過問題、情景等設計,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例如,對于物體漂浮這一課程內容,教師將不同的物體擺在學生面前,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哪些物體放入手中能夠漂浮,然后進行實踐操作,其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物品能漂浮,有的物品不能漂浮,思考后進行交流與討論,再引導學生思考對于漂浮物品,體重、大小有沒有影響,再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對漂浮與物品的關系加以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逐步達到發散思維、集中思維的目的,同時形成對教學內容的正確認識。
3.教學創新者
小學科學課程需要的教學器材、資源比較多,有時學校難以全部提供,因此需要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思維,組織學生去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帶到課堂上來進行學習。由于小學生對于科學課程所需物品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思考,并提前兩周布置任務,讓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準備學習物品,這個過程中,學生與教師要進行多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疑問,以提高物品收集的準確率。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到校園外去觀察自然,從現實生活中開展科學課程的學習,這樣的戶外教學,教師提前充分了解戶外環境,排除危險因素,尋找契合所需教學任務的環境,以達到引導學生觀察、體驗自然的目的。例如,對于昆蟲這一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野外捕捉螞蟻、蝴蝶、蜘蛛等,然后通過教師講解,讓學生去辨別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
4.共同學習者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科學課程學習,不能簡單地做完引導,就成為旁觀者,教師需要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與學生一樣,成為共同的學習者。例如,對于聲音的傳播這一內容,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究竟是“物體振動引發聲音,還是發聲引發物體振動”,學生在交流討論時,教師要到每個小組共同參與討論,并適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由大家共同總結觀點,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發言既要具有啟發性,又要具有可討論性,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以促進小組討論的效果。此外,教師在小組內,既要引導學生發言,自身也要做好示范,善于尋找實際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并進行點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啟迪思考。
新課標實施后,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其中對于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擺在了重要位置,教師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新課改對于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積極轉變態度,創新思維,圍繞學生綜合發展需要,以不同的角色進行科學施教,提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曉亮.分布式課程領導下教師角色的重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5(24).
[2]汪立偉.淺論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5(36).
[3]劉文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新課程,2015(6).
作者簡介:張文鋒,男,出生于1981年7月,廣東潮州人,本科,小教一級,體育教學方向。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