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亞光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教學中,使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轉變教學方式是我國課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主要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教學有了嶄新的前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教學環境,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為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帶來新氣息,打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本文主要探討一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關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認識的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學習的東西,很容易掌握,而且掌握得非常牢固。信息技術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人機交互方式,并且能夠立即反饋。這樣的交互方式對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觀潮》這一課時,課文內容簡單易懂,文章結構十分清晰,是一篇非常好的閱讀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并沒有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文章的內容,刺激學生的語言表達,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然后讓學生當小導游,并且給錢塘江大潮配上解說詞,學生都非常感興趣,而且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在多媒體視頻的輔助下,有生動形象的畫面提示,讓學生對語言的把握都比較準確,不但能讀出大潮來時的氣勢,而且能夠感受大潮來時的壯觀。學生在這樣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既學到了知識,也掌握了朗讀技巧。
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理解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式,制作課件,為學生呈現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直觀化、簡單化、形象化,縮短學生對內容的感知距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琥珀》這一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Flash展示蒼蠅、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間在那一瞬間的運動關系,使它們的運動關系變得形象、生動,一目了然,對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有促進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能夠準確估計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對知識有正確的理解,既了解了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也明確了其中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在整合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思想,從而考慮突破教學重難點。
比如,在講《詹天佑》這一節課時,學生在理解“人字形”的線路促進火車爬上陡坡這一知識點上有很大困惑。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八達嶺“人字形”線路和蜿蜒的盤山公路,讓學生觀察火車從“人字形”鐵路上坡的過程,然后思考為什么火車必須沿著此種鐵路才能夠爬上陡坡?當學生感到疑惑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然課中學到的“斜面”這一知識內容,讓學生討論其中的原理,明白“人字形”線路和盤山公路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斜面的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內容直觀化呈現,聯系各學科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學習中的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能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責任,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能夠促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有助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靈活掌握學習進度,為學生提供可展示能力的機會。
比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結成小組,分別為“蒲公英”“豌豆”“蒼耳”三個小組,然后按照自學的要求,讓學生自己查閱相關資料,相互討論,合作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解更多思考問題的思路,從多方面學習課文內容,增強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思維全面發展。再比如,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創新性的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制作電腦小報。學生在利用電腦查找大量的資料信息的過程中,不但要自己進行篩選,而且要進行排版打字,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以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學習“海底世界”這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查找有關海底世界的資料,并寫一篇作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隨時進行語文學習和教學實踐,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習游戲融合,不斷深化拓展語文知識,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J].學周刊,2015(9):74-75.
[2]王宗赟.小學語文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的實踐與問題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7,13.
[3]趙艷平.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16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