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紅
摘 要: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因此,作為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課堂教學這個載體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語文是一門語言工具,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設計開放式的語文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語文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搖籃。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
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更不用提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開放學生的地位,才能解放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不斷探索中創新思維。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本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闡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借鑒。
一、質疑是創新的萌芽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只有疑問才會動腦思考,只有思考才可能創新,因此,質疑是創新的萌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可以創設情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也可以讓學生向教師提問等。通過這些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質疑,為培養創新能力架橋鋪路。
以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竊讀記》一課為例,這篇文章以“竊讀”為線索,通過描寫“我”放學后急匆匆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書店以及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表達“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為了讓學生緊緊抓住“竊讀”這條線索,加深對“竊讀”的理解,在教學開始,我直接引導學生“破題”,鼓勵學生大膽談談你對題目的看法。這樣新穎的開場白一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興奮地談論著,帶動了學習氛圍。在氛圍的感召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各種各樣關于“竊讀”的問題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如有的學生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偷偷去書店讀書呢?難道書店不讓學生讀書嗎?”還有的學生問:“讀書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為什么非要挖空心思去偷讀呢?”
從學生的質疑中我發現因為作者生活的年代距離學生現在的生活較遠,因此他們無法理解作者“竊讀”這一行為。發現他們的思維盲點后,在上課初我先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對比現在的讀書情況,使學生珍惜讀書機會,實現情感教育,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就這樣讓學生大膽質疑,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間接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二、求異是創新的核心
什么是創造?即不同于傳統、一般的思維和方法。在教學中
我們要經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提出自己不同的獨特的見解,對于學生另辟蹊徑的思考方法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尊重學生的求異思維,因為求異是創新的核心。
如,在學習了人教版五年級語文《將相和》一課后,有的學生就提到:“既然文將藺相如與武將廉頗沒有異心,友好合作,趙國應該越來越強大,最后一統諸侯國,成為最后的贏家,為什么卻是秦國一統天下呢?表面上看這個問題好像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無關,但如果教師在此對學生批評一頓,認為其“胡思亂想”必然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遏制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于是,借此機會我給學生講了“紙上談兵”“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不僅為語文教學增添趣味性,還讓學生對陷害廉頗的奸臣郭開和昏庸的趙王義憤填膺。于是,有的學生這樣說:“假如我能穿越到趙國,我會這樣對趙王和郭開說……”還有的說:“假如我是廉頗,我會……”就這樣學生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亂想”卻萌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讓他們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和獨特的見解。
三、想象是創新的基礎
小學生喜歡想象,創造離不開想象,它必須以想象為基礎,這樣才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創新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草原》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草原美麗的風景,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系統。并配以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圖畫和音樂的雙重刺激下,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正在欣賞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感受民族風情。讓學生情不自禁產生對草原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蒙汗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舉兩得。除了運用多媒體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創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等,為想象提供豐富的基地。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從質疑、求異、創新等方面入手,立足學生,結合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讓創新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成為創新之人。
參考文獻:
[1]劉圣金.以開放性題材為載體,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6(10).
[2]楊登權.利用開放性練習題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4(1).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