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倡導下,人們對于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也越來越關注,因為它關系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綜合素養,關系到學生的將來與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閱讀教學應該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途徑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積極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開設供學生進行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有更多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以及問題意識,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優化自身的思維,以此來促進教學方式的優化,努力鉆研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尊重小學生的多元化與個性化發展,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擔任的角色往往只在于教的過程,這從無形之中就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切實有效地開展探究性教學,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一改以往的教學思維,在對學生進行課程引導時,也要采用啟發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的思維空間較為豐富,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一些可供小學生自主研究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達到啟發教學的目的。
例如,我們在學習《凡卡》一文時,凡卡的結局是學生最關心的: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凡卡的夢會不會實現?凡卡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的呢?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根據課文內容預測凡卡的未來,說一說凡卡將來的命運。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明白當時的舊社會是多么黑暗,人與人之間多么不平等,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二、有效創設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確保課堂的時效性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重點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如何去學習。對待閱讀,同樣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敏感性,實現對文字的透徹分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是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研究的主體。所以,語文教師在具體的知識傳授時,應進一步將自己的感受與經歷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夠切實有效地感受課程的闡述內容。語文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立足于實際情況,抓住時機完成教學,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新的情感天地中,有效地為學生創設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確保課堂的時效性。
例如,我們在學習《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再現當年志愿軍戰士從朝鮮回國時感人的畫面,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切切實實地感悟朝鮮人民與志愿軍戰士難舍難離的感人場面。
三、幫助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發展
教學中,如果教學理念過于傳統,就會使得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降低,教學思想是構成課堂的重要部分,同時,思想決定行為,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就會影響行為的準確性。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通常情況下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并不利于學生參與課堂。在具體的探究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因為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狀況以及能力方面是存在差異的,所以,教師最好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這也是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表現。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匆匆》時,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興趣點和需求出發,設置多個供學生探究的內容,可以是從課文出發,也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點選擇自己想要探究的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才會更有熱情,更有動力。
四、強化實踐效果探究性學習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投入到實踐當中,實踐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方式
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活動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的表演與演講,另一方面是寫作的實踐。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當下的語文教育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十分重要,而具體的教育目標的設定,則有效地體現了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它可以控制整個課堂,也是實現課堂效果的基礎。所以,要想切實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在設計有關的目標時,要重視課堂的切入點。
例如,教師可以在完成一篇課文的講解之后,讓學生進行擴寫或者撰寫有關的評論等。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生能夠通過寫作對此產生更多的想法。同時,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調查、分析以及最后的應用提升自身的語文水平。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情景模擬,表演活動等,這樣讓學生能夠有效地置身于探究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更多的空間。
參考文獻:
滕娟.探究新形勢下小學語文優質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