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永霞
摘 要:傳統而又機械的學習課堂已經成為過去了,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已經為各學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革新,學校教育科研的開展也讓廣大教師從教育觀念上實現了思想轉變。在教育新時代的今天,教育在不斷創新,當然,學生的數學課堂也在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方法與手段、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在不斷發展。針對數學教學方式的改變以促進學生學習課堂“活”起來的方法進行有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學習
人的思想的固本性導致了人們都會依據已有的思想與觀念進行事物的理解而做出相應的行為。這就決定了,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或多或少地還會影響著我們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能夠完全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的課堂教學呢?怎樣才能讓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課堂“活”起來呢?
一、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學行為上要“活”起來
1.教學思想要“活”
教師的教學思想直接影響了他的課堂教學行為,有什么的教學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課堂。如果一個教師能夠具有較為豐富的現代教育理念,那么必定能夠指導著他的教學行為,也就能夠促使其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預案的預設,也將能夠使其引領的教學課堂“活”起來。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具有“新”的觀念,用活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把數學課堂能夠還給孩子,將數學學習的快樂還給孩子,把自主學習的權力還給孩子,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探究式主動學習,變灌輸式學習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式學習,從而讓小學生的數學課堂能夠充滿童年的朝氣與活力。
2.教學語言要“活”
語言是教師進行知識傳送的最為重要的途徑,是師生間進行信息交流的媒介,更是師生、學生間進行情感互動的橋梁。在孩子的課堂學習中,他們是否能夠認真聽課,是否能夠進行充滿激情的學習,往往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的魅力。教師的語言具有誘惑力,能夠牢牢地把學生吸引住,就可以引領著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學習。小學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精煉簡潔;(2)條理清晰;(3)形象生動;(4)趣味幽默。
3.鼓勵語言要“活”
小學生的學習課堂離不開教師的評價,也離不開學生間的評價。評價也是激勵學生進行更好學習的手段。評價方式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教師運用準確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獲得進行評價。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能夠運用鼓勵性語言對孩子所回答的問題與作業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在評價語言上要能夠做到具體、簡潔而有針對性,不能含糊其辭,不可太籠統。
二、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要“活”起來
1.讓學生在“活”的情境中學習
學生是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引領下往往會是步調一致地隨著老師的思路行進。這樣的課堂,表面看以來氛圍不錯,但是學生失去的卻是能力與個性思維的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潛能被扼殺,學習的靈感自然也被壓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在小學生的數學課堂上要能夠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簡單的重復現象”一節課時,我能夠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小學生在一天中上下學的畫面,讓他們能夠找出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由此聯想到“一日三餐”“春夏秋冬”“每周時間”等重復現象。讓學生能夠在貼近他們生活的情境中靈活地思考、發現數學知識,從而能夠找出生活現象中的相同規律,從而真正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起來。
2.讓學生在“活”的實踐中合作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引領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性的活動,真正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在實踐活動中要能夠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學習協作,合作中要能夠進行靈活的組織與學習互動。比如在教學“比例尺”一節課后,完成這樣的實踐性習題:“找一幅中國地圖,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圖書距離,并根據地圖的比例尺計算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在這個活動中,有的孩子可能找到地圖,有的孩子找不到,那么學生間就需要進行合作,互相幫助;各個孩子所找的地圖大小不一,那么比例尺也就不一樣,有的孩子會認為“他們都是做同樣的一道題,所列的算式應該相同呀。”這就要讓孩子們能夠經歷知識間的“活”的交流,從而讓他們真正領悟不一樣的比例尺。
3.讓學生在“活”的平臺上交流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能夠給學生帶來“活”的平臺,能夠給予學生進行數學猜想、動手實踐、語言交流、思維活動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得以更好的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數學教師在孩子們進行新知學習時,要能夠充分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生活或學習經驗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科學猜想,在其猜想的基礎上進行驗證。在動手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指導,指導學生有序進行操作實踐,并能夠促使學生認真分析、發現數學規律。在新知理解的基礎上,數學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對新知的理解表達,讓學生能夠依據概念或發現的數學規律來解釋問題。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師要能夠做到以生為本,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讓數學課堂能夠真正“活”起來,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從而能夠讓他們真正實現數學能力上的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劉靜嫻.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
編輯 劉瑞彬